摘要:嘉庆十三年,那可是个风云变幻的年头。新科进士李毓昌,出身山东农家,那是一路披荆斩棘,从寒门子弟一步步走上科举之路。如今,刚披上紫袍、戴上乌纱的他,就被派到了遭受水患的江苏淮安,当起了“查赈委员”,负责勘查山阴县的赈济事务。
寒门进士赴险地
嘉庆十三年,那可是个风云变幻的年头。新科进士李毓昌,出身山东农家,那是一路披荆斩棘,从寒门子弟一步步走上科举之路。如今,刚披上紫袍、戴上乌纱的他,就被派到了遭受水患的江苏淮安,当起了“查赈委员”,负责勘查山阴县的赈济事务。
李毓昌那叫一个干劲十足,心想终于能大展拳脚,为百姓做点实事了。他一头扎进灾区,深入到每一个村庄,仔细询问受灾情况,认真记录每一个细节。这一查不要紧,竟揪出了一个大猫腻:原本用来救百姓命的九万两赈银,有两万三千两被山阳县令王伸汉那家伙给吞了。李毓昌气得直拍桌子,立刻写好清册,准备把王伸汉这只“大老虎”揪出来。
贪吏施计起阴谋
可李毓昌万万没想到,身边的仆人李祥竟是个“白眼狼”。这小子为了几个小钱,把李毓昌要揭发王伸汉的事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王伸汉的仆人包祥。
王伸汉得知后,吓得脸都绿了。他赶紧带着一堆金银财宝,跑去求李毓昌高抬贵手。他满脸堆笑,就像个哈巴狗似的,说:“李大人,这点小意思,您就收下吧,咱们以后也好办事。”李毓昌却把脸一板,正气凛然地说:“我是朝廷命官,要的是清正廉洁,你的脏钱我一分都不要!”王伸汉碰了一鼻子灰,心里那个恨啊,可表面上还得赔着笑脸。
一计不成,王伸汉又生一计。他让包祥去拉拢李祥、顾祥、马连升这几个仆人,想偷清册。可他们折腾了半天,啥也没捞着。王伸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干脆起了杀心。
忠魂冤逝恨难消
王伸汉摆了一桌鸿门宴,请李毓昌喝酒。李毓昌傻乎乎地就去了,还以为王伸汉回心转意了呢。酒足饭饱后,李毓昌回到住处,口渴得要命,就让李祥给他端碗汤。这李祥心一横,把毒药放进了汤里。李毓昌喝下去没多久,就肚子疼得满地打滚。
这时,包祥、李祥他们一拥而上。包祥从后面抓住李毓昌的头,李毓昌怒目圆睁,大声怒斥:“你们要干什么?”李祥却冷笑着说:“大人,对不住了,我们也是为了钱。”马连升解下腰带,狠狠勒住李毓昌的脖子。可怜的李毓昌,就这样含冤而死。
王伸汉贼喊捉贼,上报说李毓昌是上吊自杀。淮安知府王毂也是个糊涂蛋,派人验尸时,验尸人说尸体口中有血,王毂竟大怒,把验尸人狠狠打了一顿,然后就以自缢上报了。
沉冤得雪正义彰
李毓昌的族叔李泰清来迎丧,觉得侄子死得蹊跷。李毓昌的妻子也发现了遗物里的文稿,上面写着王伸汉冒赈行贿的事儿。两人一合计,觉得这里面肯定有阴谋,于是李泰清跑到北京都察院告御状。
嘉庆帝听说后,龙颜大怒,下令彻查。山东按察使朱锡爵重新验尸,发现李毓昌是先中毒后被缢死的。经过一番审问,王伸汉和那些仆人都招了。
嘉庆帝气得一拍桌子,做出了严厉判决:王伸汉斩首,王毂绞死,那些仆人也都受到了严惩。嘉庆帝还追赠李毓昌为知府衔,亲自写了《悯忠诗》。李毓昌的嗣子被封举人,李泰清也升了官。
这淮安奇案,就像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让我们看到了正义的力量。不管坏人多么嚣张,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来源:松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