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名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检察官,《无尽的尽头》让我在荧幕光影与现实卷宗之间反复震颤。这部剧以锋利的手术刀式叙事,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兼具司法温度与社会痛感的“未检工作白皮书”。那些在法条背后沉默的伦理困境,那些在案卷之外流淌的泪水与呐喊,那些法理与人性、制度
作为一名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检察官,《无尽的尽头》让我在荧幕光影与现实卷宗之间反复震颤。这部剧以锋利的手术刀式叙事,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兼具司法温度与社会痛感的“未检工作白皮书”。那些在法条背后沉默的伦理困境,那些在案卷之外流淌的泪水与呐喊,那些法理与人性、制度与现实的复杂交织,恰是我们每天面对的现实。
剧中检察官林之桃面对被害者家属“为何不判死刑”的质问时,低头擦拭制服上油漆的动作让我眼眶发热。林之桃坚持“修复性司法”,试图让施暴少年与被害者家属对话,却导致二次伤害。这种挫败映射出司法实践中“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冲突——当法律要求保护未成年施害者的隐私权时,被害者家属的知情权与情感诉求如何安放?林之桃在法庭上建议对霸凌主犯黄家旺从轻量刑时,下颌肌肉的抽动,正是职业理性压制人性愤怒的微观写照。
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修改曾引发社会热议,但法律永远滞后于现实。“张文轩跳楼案”的判决争议,映射出公众对“年龄优势”的误解。我们常被质问:“法律为什么保护恶魔?”但未检工作的核心恰在于此——未成年人司法不是简单的“罚或不罚”,而是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构建“惩戒—教育—回归”的闭环。正如林之桃在法庭上的陈述:“我们惩罚的是罪行,但拯救的是人生。”
林之桃在法庭上冷静质证后躲进卫生间干呕的细节,精准击中了这份职业的精神重负。我们既是国家公诉人,须在法庭上与辩护律师短兵相接;又是未成年人的“国家监护人”,须在量刑建议中为涉罪少年预留重生通道;更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要对着教育局、网信办一遍遍念“紧箍咒”。
剧中检察官给受害儿童做心理疏导的情节引发“越界”争议,但这恰是未成年人检察创新制度的价值所在。我曾为遭受性侵的少女申请心理修复司法救助金,却在法庭上被辩护人质疑“用同情干预司法”。如何在法律框架内构建未成年人保护“防火墙”,始终是悬在每位未检检察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无尽的尽头》的价值不仅在于案件呈现,更在于推动现实制度的进步:
一是司法理念的转型:从“惩罚机器”到“修复系统”的转变,在剧中体现为“沙盘测试取证”“家庭监护能力评估”等科学手段的应用。这种“精准司法”模式,打破了“一刀切”量刑的粗暴逻辑,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注入新元素。
二是社会共治的启蒙:剧情通过“家庭教育反思潮”“监护权剥夺搜索量暴涨460%”等数据,启发公众跳出事件反思自身责任。正如剧中台词“保护该被保护的,严惩该被严惩的”,未成年人保护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与司法的合力托举。在本剧大结局中,林之桃看着少管所铁门说“我们还会再见”,道出了未检工作的现实:预防再犯滞后于犯罪发生。这也在提醒我们,未检工作是一场没有掌声的马拉松——它的“尽头”不是某个案件的终结,而是无数人前赴后继地寻找光的方向。
《无尽的尽头》最珍贵的,不是展现司法者的崇高,而是真诚展现了制度修补者的无力与不甘。当镜头扫过未检办公室墙上贴着的“双向保护”原则内容时,我仿佛看见无数未检检察官案头堆积的《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规范》。我们清楚地知道,法律无法消除所有黑暗,但至少可以用“检察蓝”为孩子撑起一片星空的微光。“未检检察官的荣耀,不在于办过多少大案,而在于不放弃每一个迷途的少年。”现实生活中,我和同事的微信列表里都有多个“特殊好友”——被附条件不起诉的孩子,他们是我们的牵挂:有人定期汇报学习情况,有人深夜倾诉家庭矛盾,也有人很遗憾地再次犯罪。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教会我:法律可以划定行为的边界,但拯救灵魂需要更漫长的陪伴。
《无尽的尽头》不是一部完美的剧,但它撕开了社会肌理上的脓疮,让光照进司法系统最隐秘的角落。作为检察官,我期待更多作品能展现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毕竟,在守护少年的路上,承认困境才是改变的开始。而我们,愿永远做第一批在黑暗中举起火把的人。
(作者系河南省睢县人民检察院未检检察官)
来源:检察日报
来源:双流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