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要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说明观众在观看电视的时候,考虑的也更多了,更加多元化了,那么咱们今天就一起来讨论讨论:为什么同样演刑警队长,有人被夸上天,有人却被说“像保安队长”?
就说刚播的《刑警的日子》吧,明明案件拍得挺扎实,可观众关注的重点跑偏到“何冰和于和伟谁更像真警察”上。
这要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说明观众在观看电视的时候,考虑的也更多了,更加多元化了,那么咱们今天就一起来讨论讨论:为什么同样演刑警队长,有人被夸上天,有人却被说“像保安队长”?
回到20年前,也就是2005年左右,小编也才刚上小学,那会儿电视里天天播放《重案六组》,刑警们穿着起球的毛衣出现场,审讯时烟灰缸堆成小山。
别说特效了,连个正经打光都没有,可观众就是看得入迷。为啥?真实啊!现在的年轻人考古这些老剧,弹幕还在刷“这才叫办案”!
但好景不长,那年4月的一纸通知,让黄金档再也见不着刑侦剧。直到前些年《白夜追凶》爆火,这类题材才算又再次翻红了。不过细心的网友也发现了不同,现在的刑侦剧早不是当年模样——有的走起了心理悬疑路线,有的玩起了职场剧套路,还有的更多的把情情爱爱放在了本该严肃的刑侦剧里。
咱们先说说争议中心的何冰老师。他在《刑警的日子》里演的那个师父魏杰,说实话,小编还是挺喜欢的,简直就像从老派出所走出来的片警。
训欧豪的时候又是拍桌子又是瞪眼,别提多真实了,并且每次出现场前不忘嘬两口茶叶沫子,在案发现场也能很轻松的模样。
有一说一,这种演法,40岁往上的观众看着亲切:“跟我当年在派出所见的民警简直一模一样!”
但有人喜欢,就有人不喜欢,尤其是年轻人不乐意了。评论里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哪是刑警队长?分明是居委会调解员”“查案还端保温杯,太出戏了吧”。
不过,这也真不能怪这些年轻观众挑剔,因为现在的刑侦剧早把警察形象精英化了。不信你回想下,这几年出圈的刑警角色,哪个不是风衣墨镜、走路带风?
反观《我是刑警》里的于和伟,那完全就是现代刑侦剧的标准答案了。那腰板永远挺直,审讯时嗓音仿若低音炮,就连翻案卷的手指都散发着专业气息。说话之际,口吻中透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尽显派头。
这种差异其实早就开始了。早在2017年《无证之罪》里的秦昊饰演的角色,裹着破棉袄查案还被嫌邋遢;到了2020年《沉默的真相》,白宇已经要穿着定制西装查案了。刑侦剧里的警察形象,正在从“普通人”变成“精英范儿”。
这场争论说到底,其实就是两代不同年龄观众的真实对话。经历过90年代的人,谁没见过骑着二八大杠出警的警察?他们理解的刑警就该像何冰那样,带着市井气的真实。但00后们是看着《法医秦明》长大的,自然觉得警察就该是于和伟那种精英派头。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种分裂在演员身上也有体现。就拿二封影帝的张译来说,他的演技可以说无可挑剔了,他在《重生》里演的那个瘸腿刑警,既保留老派警察的疲惫感,又带着新生代的敏锐劲儿,反而成了老少通吃的典范。说白了,观众不是不接受生活化,而是烦透了复制粘贴的刻板化。
早年的《中国刑侦1号案》敢拍民警蹲坑守嫌犯三天三夜,现在的剧却忙着给主角加感情线。不是说不能创新,但总得守住底线不是?
不过,《扫黑风暴》的出现,为其他导演提供了新的拍摄思路。刘奕君演的何勇,既有领导派头,也会在路边摊嗦粉。宁理演的马帅,看着像黑社会,实则是关键证人。当警察形象回归“职业”而非“身份”,故事反而更好看。
前两年热播剧《猎罪图鉴》里的金世佳,顶着乱糟糟的头发查案,也俘获了一众粉丝?其实关键还是得在这两者中间找准平衡点——既不能把警察拍成无所不能的超人,也不能拍成在大街上唠嗑的大爷大妈。
其实,说白了,观众厌弃的恰恰是一层不变的套路化。就像《刑警的日子》里,何冰那些生活化细节本可以是亮点,结果全被老套的师徒戏码拖累。反观《警察荣誉》里的王景春,同样演基层老警察,为啥没人说他“不像”?因为剧本给了角色成长空间啊!
下次再拍刑警队长,或许该先问问观众:是想看个完美英雄,还是想看个会犯错、会疲惫的活人?别忘了,20年后今天的“精英刑警”,没准也会被吐槽“太装”呢!
那么,你平常遇到的警察,是何冰的“接地气”式的警察多呢?还是于和伟的“精英范儿”的警察多呢?
来源:慢慢登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