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部8分国产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11 09:39 1

摘要:在里面你能看到很多案件的影子,邯郸少年杀人案;王振华猥亵幼女案;张波、叶诚尘故意杀人案,即生父与情人共谋将一对儿女扔下十五楼致死,等等。

今晚聊一部刚完结的国产剧 ——

《无尽的尽头》

这部剧今晚就播完了,现在豆瓣不光维持在 8 分以上,甚至从 8.1 涨到了 8.2 ,可以说是久违的高分国产剧。

它能拿到这个分数有足够的理由,无论是社会议题、讲述方向,都是我们现在正需要的。

在里面你能看到很多案件的影子,邯郸少年杀人案;王振华猥亵幼女案;张波、叶诚尘故意杀人案,即生父与情人共谋将一对儿女扔下十五楼致死,等等。

这些案子本身就可以引起关于法理、人性、道德、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无尽讨论,对坏人的惩处和还社会以公道也是津津乐道的。

这部剧拍的就是与现实丝丝相连的社会案件,选取了检察官的身份作为切入点,讲的是如何在律法的框架下惩处坏人的故事,但它没有把它做成一部 “爽剧”,而是做成了一部去讨论问题的剧,只这个点,就很难得了。

正文

我们就先从它的 “不爽”聊起。

这种剧很容易往爽剧的路子上走,检察官和律师在法庭上的战斗,一步步把犯罪分子钉在刑罚的柱子上,会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一种大仇得报、坏人受到惩罚的爽感。

要做到爽不难,剧集中有一个部分也确实给出了如何让观众 “爽”的答案。

比如生父杀害子女的案件中,先是用虐待罪将生父与继母逮捕,再通过动画模拟、实地测验以及当时当地风速水速的测量,来判定儿童没有不慎落水的可能,唯一的可能只有生父将其推下水。

接下来展示层层证据,包括通过男孩手受伤的位置还原当时生父蓄意谋杀的过程,再加上幸存女孩的证言以及母亲的证词,层层证据的披露在嫌疑人的负隅顽抗之下一步步将其定罪死刑。无论是整个过程还是惩恶扬善的结局,都是大快人心、非常爽的。

但难得的是,这种爽并非是它的主要方向,它用来刻画更多的,是关于 “不爽”的故事。

开头的三少年校园霸凌案,三个杀人犯分别被判处了八年、六年、五年,罪行的可怕与刑期的不匹配产生了巨大割裂;郑检和林之桃也都经历过因为证据链不足让嫌疑人无法得到相应惩罚甚至脱罪的情况,

这些故事激起的就不是爽感,而是愤怒和如鲠在喉的难受。

它就在这些愤怒和难受的情绪中,带我们看到了所见的社会问题背后那些真实的部分。

它让我们冷静下来真正地参与思考,法律的严惩是杜绝罪恶的最后一道防线吗?

编剧在自述里说了一段话:我们普通人可以保持朴素的情感立场,但司法机关若仅依赖加重刑罚、降低刑责年龄等惩戒手段来遏制少年犯罪的话,那将会是不幸的。这也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对未成年人恃强凌弱。

要想杜绝罪恶,就要先了解罪恶,先去寻找果背后的因,去找真实的邪恶以及这些邪恶背后的共因。

剧里始终强调的一点是,一个儿童的长成背后必然有复杂的环境因素,社会、网络、学校、以及我们讨论最多的 “原生家庭”。

整个剧集里的大部分未成年案件,其背后都有原生家庭的参与。

比如杨慧慧对弟妹小花小虎的恨,就来自于重组家庭中生母对弟妹的殴打以及继父的无视,来自于生父教唆灌输的 “他们不仅夺走了你的钱还夺走了你的爱”;

校园偷拍案中建群分享淫秽色情视频的好学生,他身处的是高压、监控、把性懵懂当作邪恶的家庭环境,是嘲讽其为 “娘娘腔”、因软弱而备受欺凌的校园环境,建群让他短暂获得了有很多网络朋友和拥趸的膨胀感受。

这种原生家庭的困境甚至是代代呈现的。林之桃遭受的家庭暴力背后的力量来源是一整个宗族,整个家族的长辈都认为男人掌控妻女的 “生杀大权”是被默认的,连母亲都在为家暴的父亲辩护;

为舞蹈学校校长输送女性供其性侵的敏敏,她自身的家庭问题就在于女性默认承担着被交易和生育的职责,校长接走了女孩给一笔钱被称为 “回本”。而她对女儿的保护更是短发、抹黑、装哑,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他产生的邪恶反映的不仅是家庭中的暴力和压迫,更是整个社会糟粕与邪恶的一面, 孩子的问题就是成年人社会的缩影,在这种情境下,对孩子问题的剖析就是对整个社会弱势群体的剖析。

当然,它也没有一味用原生家庭为其 “开脱”。 林之桃就是一个遭受家庭问题却主动逃离家庭的人;而校园霸凌案中的杀人犯小孩,即便是言语间谈及了他的家庭,没有回避其可怜的部分,但同样没回避其可恨的部分,最终点出他的结局是坐穿牢狱。

这些案件办理到最后,留给我们的都是掺杂着可怜与可恨的共生情绪,是一种无奈。

而这种无奈并非只是对罪案本身的无奈,还有一个孩子为何走上了这条路的无奈,所以当剧情重新回到法庭之后,它就 不止要让法律形成对未成年人的威慑,更要通过在未成年人相关案件中对成年人的惩戒和对社会公民的敦促去不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减少无奈。

它在不同的案件中都会引入对于新的法条的讨论,比如在父亲收钱 “卖”儿子案中,此案最后在法律上的落点并非是对于买卖双方的惩戒,而是落在了父母对子女的监护权的探讨上。

剧集在这里引入了一场关于是否应该撤销陆声父亲监护权的讨论,反对者称撤销会让公权力介入私权,从而引发社会的恐慌,支持者称监护权不仅是权利更是义务,当你没办法承担义务的时候更没有资格享受权利。最终这条沉睡了二十八年的关于撤销监护权的条款在此案中开了先例,也表达了一个态度:不合格的父母,国家是可以撤销他的监护权的。

未成年人法律是在不断完善的,这种完善不仅仅有对未成年犯的惩戒,不仅仅是刑法中对于负刑事责任年龄的下调;还有针对成年人及社会监督的方向,比如撤销监护权,以及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 “强制报告制度”,让公民在看到未成年人疑似遭遇侵害时有必要去报案。这才是由果去寻找因,并针对背后的因进行法律的修正。

同时在这点里,它也点破了剧集的一个主题,寻找法理与人情的平衡。

这一点主要集中在林之桃的转变上。 她从一个面临原生家庭困境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不懂变通的检察官,再进一步成长为一个有人情味的检察官;从她坚定地信仰捍卫法理,到最后真正共情每一条生命,为其争取最大的权益甚至质疑法条的不完善时,最让我触动的一点就在于她不断增长的共情。

校园霸凌案中她对受害者母亲的态度是法律大于情感的,严格按照法律行事,面对一个母亲为儿子抱不平的怒火选择以一板一眼的法条应对;但到了后期面对伤害她的小女孩反倒选择谅解,她理解了失去一个母亲的女孩裹挟的那种疯狂的报复和恨意。

林之桃的成长就是不断为其赋予情绪的过程,而情绪并非是洪水猛兽,它是以规矩和理性为特征的法律中重要的一环。

愤怒、伤心、同情之类的情绪不止可以用来报复和伤害,同样可以用来推 进法条的完善。

是对行凶者行恶的愤怒,对受害者最基本的悲悯和同情才敦促了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年龄的下调,促使了韩国 “熔炉法”的诞生。这背后不止有对于刑责的理性讨论,同样有我们朴素的正义情绪。

这本就代表了法理与人情的平衡,这是林之桃的成长,同样是社会的成长。

整部剧讲的看似是孩子的故事,但其实了解了孩子,也就了解了成人,了解了社会。孩子是一面镜子,他照出来的内容就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一切。

所以即便这部剧存在着一些不够深入、不敢深入的问题,我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它,因为 在让我们思考之外,它还树立了一个最基本的善恶观,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被偷拍后错的和感到羞耻的都不是你,而是偷拍的人;青春期有了性冲动不是肮脏的,这代表你是一个正常的人;被性侵或者被骚扰你也没有错,错的是那个进行性侵与骚扰的人;家庭暴力以及任何形式的暴力都是错误的,你可以去反抗去说不。

就像当时郑检察官来到林之桃所在的乡村里,她在那个闭塞的宗族观念为主的小乡村里立起了一个观念,家庭暴力是不对和违法的。正是这个观念参与了林之桃对父亲的反抗和质问,她逃了出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得到力量,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