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4日,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的“与好剧有约”——《六姊妹》创作对谈活动在北京郎园Station中央车站举办。本次对谈以“《六姊妹》——以女性成长重塑年代剧基因”为主题,汇聚了行业专家、主创团队及数据机构代表,共同探讨新消费语境下年代剧的创作创新与突围路径
4月24日,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的“与好剧有约”——《六姊妹》创作对谈活动在北京郎园Station中央车站举办。本次对谈以“《六姊妹》——以女性成长重塑年代剧基因”为主题,汇聚了行业专家、主创团队及数据机构代表,共同探讨新消费语境下年代剧的创作创新与突围路径。
北京市广电局二级巡视员卢辉在致辞中指出,《六姊妹》作为北京市广电局重点资助项目、“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项目,以精工细作的艺术追求和深刻的人文表达,为行业树立了高质量发展标杆。该剧凭借对女性群像的细腻刻画和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捕捉,赢得了观众与业界的广泛认可。
对谈中,中广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强调,《六姊妹》以六个女性角色为核心,突破了传统年代剧的叙事框架。他表示:“年代剧的价值在于通过人物命运折射社会变迁,而《六姊妹》中女性视角的引入,为这一类型注入了新的活力。六个女儿的设定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极致化表达,更通过她们的选择与成长,展现了时代洪流中个体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作为该剧艺术总监、总制片人,西嘻影业创始人杨晓培分享了创作中的守正与创新。她提到:“在改编原著时,我们明确了‘生活流’的叙事基调,拒绝标签化的人物塑造。为了还原年代质感,剧组在场景布置上精益求精,从供销社、码头到市井街巷,每个细节都力求真实。同时,我们通过‘减法’策略,将角色成长浓缩为三个阶段,既保持叙事连贯性,又强化观众代入感。”
编剧伊北进一步阐释了“反套路化”的女性形象塑造。他表示:“剧中女性角色并非刻意颠覆传统,而是从真实生活中提炼而来。她们面对婚姻、事业的选择,都源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自我觉醒,这种‘在场感’是对女性群体的尊重。”
凡影咨询创始合伙人李湛从数据维度佐证了该剧的创新价值。他指出:“Z世代观众对真实性要求极高,《六姊妹》中女性角色的自主性与成长性,恰好契合了年轻群体对‘去说教化’叙事的需求。剧中没有脸谱化的角色,每个女性都在时代中寻找自我,这种立体塑造赢得了市场认可。”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则从观众视角提出:“《六姊妹》以平民史诗融合轻喜剧风格,在快节奏时代提供了一种‘慢叙事’的可能。六个姊妹性格鲜明,却能让观众清晰区分,这种群像塑造能力值得肯定。”
《六姊妹》插曲《光阴的肖像》的创作者、作词人及音乐制作人木卫二表示,这首插曲的灵感源于剧中女性角色的坚韧与柔情。旋律与歌词皆力求深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希望借助音乐的力量,让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时代变迁中的人性光辉。木卫二自2022年正式开始音乐作词与企划创作,迄今已有数首作词作品作为热播剧OST发行,作词风格多样,尤其擅长中国风,citypop,抒情流行,hip-hop等风格。
活动尾声,杨晓培总结道:“年代剧创作需要守住传统叙事的细腻与厚重,同时通过角色创新、技术赋能,赋予内容当代性。《六姊妹》的实践证明,只有扎根生活、尊重观众,才能实现经典类型的现代转化。”
此次对谈不仅为年代剧创作提供了新思路,更彰显了“北京大视听”品牌对精品内容的扶持力度。随着《六姊妹》的持续热播,其创新探索或将为行业树立新的标杆。
来源:霏霏推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