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条评论,透露了这名观众对这部微短剧剧情的熟稔。原因不是他看过类似的作品,而是他早就看过这部剧,只是版本不同。
“这段我熟,别看女二现在嚣张,一会有她跪地求饶的时候。”
一条评论,透露了这名观众对这部微短剧剧情的熟稔。原因不是他看过类似的作品,而是他早就看过这部剧,只是版本不同。
在微短剧领域,一本多拍的现象非常普遍。一本多拍,就是指同一个剧本被不同的拍摄团队制作成多部微短剧。讲究一些的,会对剧本的一些元素稍加改动,更常见的是,台词、拍摄角度都完全一致。
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与网文平台开放ip授权有关。
比如上个月,阅文集团旗下短剧厂牌“阅文短剧”宣布将向全行业开放超 2000 部网文 IP,并同步公布首批 300 部重点 IP 名单,覆盖言情、玄幻、仙侠、都市等多元题材。这对创作者来说是件好事,但也客观上造成了行业“同一个ip,你拍得,我也拍得”的现状。
像今年春节档的爆款《好一个乖乖女》,其实就有三个版本,其中杨鹏丞、孟亚楠版本的《鸣冥》,其上线时间甚至早于柯淳、余茵的版本。
此外像四个版本的《咬清梨》,八个版本的《过分野》,甚至还有翻拍数量高达十几个版本的作品。
多种原因催生一本多拍
如果说长剧强调的是创新,那么短剧的生存之道在于复制,尤其是对市面上已有爆款的模仿。
比如根据《春日情话》改编的《春日迟》,由王格格和徐凯鑫主演,讲女明星和地质学教授之间的情感纠葛,前面女撩男,后面男追女,是标准的超甜恋爱作品。
而刘兰博版本的《春日情话》,同样是前面女撩男,后面男追女,侧重点放在了男女主的相处之上,甜度依旧。
还有一个版本的名字是《苦尽甘来遇见你》,剧名明显模仿前不久的热门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内容则改成了男女主之间双向奔赴。
同一个IP,三版改编,从这个案例能明显看出一本多拍可以对内容迅速进行调整,剧名可以及时跟进热点,有着灵活的市场敏锐度。
微短剧从业者李不晚告诉我们,在商业层面,一本多拍实际上节省了剧本的费用和挑选剧本的时间。
再加上由于制作周期短,复制出来的产品并不会在市场上过时,所以,一本多拍现象较为普遍。另外微短剧行业的内容把关不严,无授权翻拍的情形也很严重。
站在制作方的角度来看,与其拍一个新颖的故事放市面上试验,还不如对已有的爆款修修补补,这样更有确定性。
平台对于一本多拍其实也是乐见其成。就像内部赛马,有一个版本跑出来就算赢。算法也支持这种操作,越是点击率高的作品,平台就越会给到流量扶持。爆款是被平台筛选出来的,以此为模板拍出的内容自然更容易被算法青睐。
对于观众来说,只要能提供情绪共振,他们就会为此买单,就像那些套路网文,永远有人爱。还有的观众觉得看生不如熟,既然这个故事对胃口,换个版本看也无妨。
“一本多拍会流行,因为它有安全感,是经过市场验证的。平台需要安全感,投资人需要安全感,制作方也需要安全感。”李不晚总结道。
一本多拍还能维持多久?
在微短剧内容创新越来越难的当下,对同一个剧本进行修改后翻拍,确实可以实现IP生命周期的延长,而且不同的改编还能应对不同的观众。一本多拍拍到最后,拼的就是剧本对观众喜好的拿捏度和演员的表演能力。
比如小说《京枝欲夜》,就有至少十个翻拍版本。观众对于不同版本里的主角西门礼臣,观感也大不相同。
像柯淳版本的《栀栀复栀栀》,观众就觉得“疯批小狗”的属性更多,更像哈士奇。
而李豪版本的《京栀欲叶》,守护属性更多,忠犬人夫的形象深入人心。
至于朱一夫版本的《娇骨之臣》,很像年下奶狗,面对女主毫无气场,令许多观众为之心动。
同一剧本,十种感觉,对于观众来说,总有一款适合追下去。
观众爱看,商业模式能够跑通,一本多拍的模式就能维持下去。
但在李不晚看来,随着IP红利的消耗,微短剧精品化也开始提上日程,观众日渐挑剔,换班底重拍获得爆款的几率在下降,追求唯一性是必由之路。
最近就有消息称,晋江在短剧版权问题上有了新动向,对外售卖的竖屏短剧版权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说授权期内,同一剧本只允许一家公司制作。
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减少对同一剧本的无序开发,为了赶进度而粗制滥造的现象也能得到缓解。
另外,随着微短剧行业对于版权保护的逐渐重视和治理,盗版的一本多拍现象有望得到遏制,但得到授权的一本多拍依旧会存在。这和平台的算法有关,这个底层逻辑不变,一本多拍的现象就不会消失。
来源:剧评热点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