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谍战剧《绝密较量》播至中段,不少观众和我一样陷入了微妙的观剧困境——既被悬念钩住衣角,又被种种戏剧化处理哽住咽喉。这部本应展现智谋较量的正剧,似乎正在现实逻辑与戏剧张力之间艰难踱步。
当谍战剧《绝密较量》播至中段,不少观众和我一样陷入了微妙的观剧困境——既被悬念钩住衣角,又被种种戏剧化处理哽住咽喉。这部本应展现智谋较量的正剧,似乎正在现实逻辑与戏剧张力之间艰难踱步。
在最新剧情中,国安人员杨光对嫌疑人赵亚苧展开调查的桥段颇具代表性。当主角深夜潜入反派居所安装监听设备时,相信不少观众已经预感到:这位能让国安部门列为重点怀疑对象的"高智商间谍",怎会没有反侦察意识?果不其然,赵亚苧返家后立即启动专业设备检测,所有监听装置瞬间暴露。这种犹如"闯空门"式的侦查手段,让本该惊心动魄的暗战平添了几分荒诞色彩。
更值得玩味的是人物行为逻辑。当杨光意外发现另一潜伏间谍时,却因追踪赵亚苧而轻易放弃近在咫尺的目标。这种"抓大放小"的抉择在现实中显然不合常理,却在剧中成为了推动情节的齿轮。小米粒不禁疑惑:究竟是角色在"游戏人生",还是编剧在"游戏观众"?
纵观全剧,单兵作战模式几乎贯穿始终。肩负重任的国安团队似乎总在关键时刻"集体掉线",任由主角赤手空拳应对危机。这种过度渲染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不仅削弱了国安工作的专业性与团队性,也让正邪较量失去了势均力敌的紧张感。当反派如同游戏NPC般等待主角"刷副本",戏剧张力便如同泄气皮球,徒留观众对空中挥拳。
作为追剧大军的一员,小米粒理解艺术创作需要戏剧加工。但当"合理夸张"滑向"强行降智",当专业细节沦为剧情工具,这种割裂感就像精密钟表里混入沙粒,让整个叙事机器发出刺耳的摩擦声。或许主创团队需要重新校准创作天平——在保证观赏性的同时,给予国安工作应有的专业尊重,让智慧较量回归"细节见真章"的本质。毕竟,真实的谍战从来不是个人秀场,而是集体智慧与专业素养的终极博弈,你说是吗?(本文版权属《今日头条》小米粒故事,抄袭可耻。)
来源:小米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