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全屋是人力情报时代的核心机密设施和时代符号,是传统间谍最后的庇护所。当人工智能(AI)开始接管相当部分情报分析、网络渗透与决策支持,情报行业的AI化革命使得安全屋面临被时代抛弃的命运。
安全屋是人力情报时代的核心机密设施和时代符号,是传统间谍最后的庇护所。当人工智能(AI)开始接管相当部分情报分析、网络渗透与决策支持,情报行业的AI化革命使得安全屋面临被时代抛弃的命运。
33楼上不设防的安全屋
在正在热播的国安反谍剧《绝密较量》中,间谍将安全屋设在豪宅33楼且安防系统形同虚设的情节,暴露了影视创作对情报行业专业性的认知偏差。在现实中,安全屋作为人力情报时代的核心设施和时代符号,是情报人员最后的安全归宿和重要的情报活动隐秘之所,其选址、安保和保密性均需经过严密设计。例如,美国中情局(CIA)的海外“黑监狱”曾以无窗、隔音等物理隔离手段防止信息泄露。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传统安全屋的物理隐蔽性逐渐被技术监控与数据追踪取代。剧中国安人员因忽视安防系统而暴露行踪的情节,恰是人力情报时代向智能情报时代过渡期矛盾的真实映射。
人力情报时代的落幕与智能情报的崛起
安全屋的本质是人力情报网络中的物理节点,其存在依赖于人工传递信息的低效与风险。然而,随着AI技术的普及,情报工作正转向数据驱动。例如,深度伪造技术可生成虚假身份与对话,绕过传统反侦察手段;AI算法能实时分析海量通信数据,精准锁定异常行为。剧中间谍仍依赖“秘密联络方式”传递信息,而现实中此类行为极易被大数据模型捕捉。在美国,马斯克团队接管美国联邦总务管理局后,开始将美国境内的CIA安全屋作为房地产抛售的案例,正是智能技术压缩人力情报生存空间的例证。
技术赋能与伦理风险的双重挑战
《绝密较量》试图通过国安破译间谍联络方式的情节展现智慧较量,但其对AI潜力的呈现仍显单薄。现实中的反间谍技术已进入“以AI对抗AI”的阶段:例如,利用小规模AI模型识别并过滤深度伪造内容,或通过攻击样本库训练防御系统。然而,技术滥用同样带来威胁。剧中未提及的AI伪造语音、视频等风险,恰是当前反间谍工作的难点。例如,不法分子利用AI生成无语法破绽的诈骗信息,甚至伪造“安全指令”误导情报人员。
反间谍剧的破局之路:平衡戏剧性与专业性
尽管《绝密较量》存在情节漏洞,但其背后国安影视中心的背书仍为观众揭开了部分真实反间谍技术的面纱。例如,剧中“翼装飞行渗透”虽显夸张,但现实中无人机、智能监控等设备已广泛用于边境防护;国安人员“破译秘密联络方式”的情节,亦可视为对密码学与数据截获技术的简化演绎。未来反间谍剧若想突破,需在两方面发力:一是深入挖掘AI时代的攻防逻辑,如呈现网络战、数据追踪等新型手段;二是避免将对手“降智”,真实展现技术博弈的复杂性。
当间谍与反间谍的较量从街头巷尾移至算法战场,影视作品需以更前瞻的视角重构叙事。正如全球网络安全专家所言:“未来的威胁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与人性的结合。” 唯有在虚构中注入真实的技术肌理与伦理思考,反间谍剧才能真正成为公众理解国安使命的窗口,而非娱乐化的误读。《绝密较量》的价值恰在于叩问人力情报时代向智能情报时代过渡的AI革命这一鲜明时代主题,引导人们去思考AI对社会的革命性影响。
来源:春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