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二十九岁的年纪,薛晓舟成为了销冠,做到了总监,他的起点之高,超出了无数人一生奋斗的终点。此时的他,春风得意、前途无量。
在大结局之前,薛晓舟辞职了。
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薛晓舟辞去了太盈国际的总监,回到了大学校园。
在二十九岁的年纪,薛晓舟成为了销冠,做到了总监,他的起点之高,超出了无数人一生奋斗的终点。此时的他,春风得意、前途无量。
在大多数打工人的眼中,总监已然是天花板,但是之于薛晓舟而言,天空才是他的极限。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薛晓舟像是坐上了火箭,分分钟就实现了从垫底王到薛总监的华丽转身。
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薛晓舟总监的位子还没焐热,即将退居二线的李青青就开始给他煲鸡汤、打鸡血,一旦自己功成身退,总经理就是薛晓舟的囊中之物。
对于别人而言,职场进阶、光速升迁无异于天上掉馅饼。从普通业务员到总监,从总监到总经理,天上掉下了两个馅饼,不偏不倚全部砸在了薛晓舟的头上。这爆表的运气,让人不得不羡慕嫉妒恨。
喜提升职加薪套餐、一秒迈上人生巅峰——换作一般人,在这泼天的富贵面前,犹豫一秒都是命运之神的不尊重。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薛晓舟不但没有接过李青青的接力棒,反而直接辞职了。
从表面上看,薛晓舟的辞职,像是一场意外。在公司年中总结大会上,作为业绩的垫底,唐玲被逼无奈穿上了“我是垫底”的T恤。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看到唐玲也有今天,很有一种大仇得报、酣畅淋漓的痛快。毕竟,当初的唐玲,也是让薛晓舟等团队成员丢尽脸面、极致羞辱。如今,同样的故事、同样的衣服,只不过唐玲从配角变成了主角。
薛晓舟不是个落井下石的人。在唐玲落难之后,他并没有趁你病、要你命的补刀,反而向李青青求情,希望能够网开一面。但是,李青青一口就回绝了他的请求。
在唐玲事件过后,薛晓舟满心不快、愤而辞职。
职场不相信眼泪。薛晓舟与唐玲,往日有仇、近日有怨,在唐玲被羞辱后,薛晓舟之所以要帮她说话,是因为此情此景,让他产生了兔死狐悲的感慨。
正如李青青说的那样,公司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人人都谈过大客户、签过大单子。他们都曾是公司的红人、业绩的保证,他们为公司发展呕心沥血、添砖加瓦。
只是,在太盈国际内部,业绩为王的观念深入人心。在狼性文化、竞争主导的驱使下,李青青纵容鼓励公司员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KPI面前,规则和人品根本不重要。
就像唐玲当初的入职,明明是背刺了胡曼黎、撬走了大客户,这种令人不齿的行为,全行业都不愿意接纳她。只有李青青,对她的这种行为十分欣赏。
用之如宝,弃之如草。李青青变脸的速度太快,让人猝不及防。
薛晓舟的辞职,是对李青青个人的失望,更是对太盈企业文化的不满。正如李青青说的那样,今天可以捧你,明天也可以捧别人。在这样的公司工作,一旦业绩下降、失去价值,分分钟就面临着卸磨杀驴的结局。
为了避免重蹈唐玲的覆辙,薛晓舟只能激流勇退、主动请辞。
不过,唐玲只是直接原因,胡曼黎才是薛晓舟作出决定的关键。
还记得胡曼黎四十岁生日的那天晚上吗?当时,薛晓舟曾问起胡曼黎重返蓝洋人寿的原因。对此,胡曼黎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因为我想做对的事情。”
以前的胡曼黎,卖保险是为了谋生,签单子只为了挣钱。但是,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她依然想要卖保险、挣大钱,却更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在成就动机的驱使下,卖保险不再只是胡曼黎谋生的手段。她在工作带来物质满足的同时,更享受精神层面的回报。
胡曼黎曾对薛晓舟说过,“我现在对虚荣的追求上了一个档次,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你看啊,唐玲害我、周阿姨帮我,你跟小艾总打架,老艾总还是把单子给我们,刚才你也看到了,往菜场走一圈,我想预订小菜,哪个预订不到,我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胡曼黎最开心的不是开单成交、顾客付款那一刻,而是被客户信任和认可的时候。
我想做对的事情——这是胡曼黎重返蓝洋的原因,也是薛晓舟离开太盈的理由。
薛晓舟辞去总监、读MBA,正是听从内心的召唤。
曾经的他,也是满腔热血、胸怀壮志,在加入太盈国际之后,在生活的重压下,在利益的驱使下,在金钱的诱惑下,他渐渐地被唐玲们熏陶、被李青青洗脑,不知不觉间放弃了曾经的坚持,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在领导的PUA下,在KPI的考核面前,薛晓舟迷失了自己,被环境所同化。
人生也好,职场也罢,一个人出发得越久,越容易忘记初心。胡曼黎像是一面镜子,让薛晓舟看清了自己的内心。他重拾了最初的梦想,决定一键归零、从头再来。
原来,遇见一个人,生命全改变,不是恋爱专属的情节。
薛晓舟与胡曼黎,相识于微时,相守于经年。他们相逢在各自的低谷,成就了彼此的巅峰。
他们敌对过、误解过、携手过、并肩过,有过强强联手,有过面面相觑,有过争执不下,有过冰释前嫌,有过双向奔赴,有过分道扬镳,但是,在曲曲折折、分分合合里,他们还是同心同向、奔赴大海。
互相需要的人,才是彼此的救赎。从这个角度讲,薛晓舟与胡曼黎,既是互相的成就,更是双向的救赎。
来源:烟花五月下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