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春节期间,一部名为《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短剧横空出世,自大年初三上线后,很短时间内就突破了7亿的播放量。自此之后,看微短剧就成为许多人假期里重要的文娱活动。
2024年春节期间,一部名为《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短剧横空出世,自大年初三上线后,很短时间内就突破了7亿的播放量。自此之后,看微短剧就成为许多人假期里重要的文娱活动。
今年4月17日,著名导演贾樟柯在微博上分享了一段关于短剧观感的幽默文字:“有人送了专业看短剧的设备给我,虽然没留名字,但我猜一定是林氏集团总裁林清月的手笔。她们家的产品在大夏是顶级,甚至拥有至尊七星黑卡都得排队。”此话一出,网友们纷纷调侃:“科长也被短剧腌入味儿了。”面对热烈的评论,贾樟柯仅简短回应:“看得挺开心的。”这句轻描淡写的回应,流露出他对短剧开放包容的态度。
贾樟柯微博截图
由此可见,短剧早已不是单纯为爽感服务的“轻量型”内容。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深耕,特别是在女性成长题材上,短剧逐渐涌现出一批兼具娱乐性与深度的佳作。
以下,我们聚焦三部高口碑的短剧,探讨它们如何结合悬疑、古风、家庭情感等多种创作元素,跳出传统叙事的窠臼,展示女性主题的新可能。
五一假期看起来吧!
《引她入室》 悬疑外衣下的女性觉醒
《引她入室》海报
《引她入室》用“反杀渣男”的爽感外壳,包裹着女性互助的精神内核。当全职主妇郑萋发现丈夫出轨转移财产,没有上演传统“暴打小三”的戏码,反而与保姆马红丽、第三者贝翩翩结成“复仇者联盟”。三人分工精妙:假扮富婆设局、搜集出轨证据、破解财产陷阱,甚至利用丈夫贪念引其自投罗网。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三位女性跨越阶层的共生智慧。郑萋从被豢养的“金丝雀”蜕变成创业者,马红丽用菜场砍价的生存智慧破解资本迷局,贝翩翩则撕掉“小三”标签重拾尊严。当她们在豪宅客厅举着红酒杯碰出清脆声响,这场“姐妹帮姐妹”的反杀,已超越私人恩怨,成为女性觉醒的宣言。
《此生更如意》重生剧里的现代灵魂
如果说《引她入室》是现代女性的生存指南,《此生更如意》则让古装短剧焕发女性主义新声。女主柳如意重生后,没有沉溺于“宅斗打脸”的套路,反而在嫡姐抢婚时掷地有声:“我不嫁王侯将相,要嫁就嫁自己挣来的前程。”
剧中充满打破时空壁垒的巧思:面对郡主“女子就该相夫教子”的讥讽,她回怼“社会地位高的女性更应做出一番事业”;当男主想替她解决难题时,她笑拒道:“公子且看我的手段。”这些穿越古今的对话,让封建背景下的庶女逆袭,成了现代独立女性的精神投射。编剧和导演甚至安排女主最终创办女学,让“重生”不再停留于个人复仇,而是化作推动性别平等的火种。
《家里家外》烟火气中的母职重构
在《家里家外》的川渝巷弄里,后妈蔡晓艳正改写传统家庭叙事。这个“歪婆娘”既不温柔也不隐忍:继女被诬陷偷钱,她抄起扫帚冲进学校理论;丈夫创业失败,她转身支起路边摊撑起全家。但粗粝外表下藏着细腻——悄悄续织继女生母未完成的毛衣,清明带着孩子祭拜亡妻,用“后妈也是妈,但不是替代品”的哲学,重构了母爱的边界。
《家里家外》导演杨科南的镜头充满人间烟火:全家分食蛋糕时,她一刀切掉姓氏牌——这些充满生命力的细节,让女性成长不再是空洞口号,而是浸着汗味、沾着煤灰的真实蜕变。
这些作品的成功,预示着女性叙事正在短剧赛道找到独特表达。首先是,反套路的人物弧光:从“等待拯救”到“主动破局”,女主们用创业、破案、持家等多元方式实现价值;其次是去标签化的关系:撕掉“正宫”“小三”“后妈”的刻板身份,展现女性间复杂流动的情感联结;最后是接地气的隐喻系统:毛衣针里的母爱传承、蛋糕刀下的家庭重组,让思想表达具象可感。
当贾樟柯们的专业设备开始对准竖屏,短剧也不再是“快餐”的代名词。这些每分钟都在与流量算法博弈的作品,正用最潮流的媒介形态,讲述着最本真的女性力量——就像《家里家外》中那件女主人公用新旧毛线织就的毛衣,在传统与创新的交织中,编织出新的纹理。
贾樟柯曾和某平台合作拍摄短剧《麦收》
澎湃新闻记者 王芊霓
来源:米西说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