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把女主的精明、圆滑、处理人情世故时的那种自然和小心思,演得妙趣横生,同时也把一个从底层爬上来的小人物从高处跌落后如何一步步试图重回巅峰的生命力演得真实有力,这层表演和这部分的人设是能吸引我看下去的理由。
聊内容之前先说句公道话,孙俪可能是这部戏唯一的亮点。
她把女主的精明、圆滑、处理人情世故时的那种自然和小心思,演得妙趣横生,同时也把一个从底层爬上来的小人物从高处跌落后如何一步步试图重回巅峰的生命力演得真实有力,这层表演和这部分的人设是能吸引我看下去的理由。
但除此之外,我无法对这部剧说出更多的好评,甚至在某些地方,它有着可以给到最低分的水准。
这部剧的几乎每一个故事,都脱离不开出轨、分手、小三这些狗血桥段,甚至从第一集开始,上演的就是一场捉奸。
两性关系矛盾确实是国内很多电视剧绕不过去的创作要素,但是这部以保险为核心的职业剧所有的故事模式竟然基本就围绕这六个字。
我也试图去寻找编剧这么卯足了劲去写两性关系冲突的原因。看到中途我突然意识到,因为出轨,分手,抓小三这些道德感和冲突感非常重的桥段,能用最少的思考和最粗暴的创作,让观众爽,然后直接气血上涌,陷入情绪,忽略瑕疵。
爽无可厚非,大家都爱看,当下红火的短剧的底层创作逻辑就是这个。
但这个戏特别像是长剧被短剧夺取观众之后,创作焦虑下的产物,它一边标榜自己是大女主职业剧,进步主义的作品;一边又拥抱倒退,拥抱从性别观念、角色复杂性、故事推动的细密程度等各方面的全线倒退。
这也不是这一部作品的问题,是整个影视领域都在出现的情况,所以我今晚干脆不止是批评这一部剧,我们从它身上提炼几个特点(缺点),作为当下很多作品的通病去聊聊。
一、
它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统御着整部剧的创作思维,几乎只剩下了一个字:爽。
剧本上走的是短平快路线,每系上一个扣子不超过三集马上解开,紧接着扔下一个钩子吊着观众,而观众也在主角的啪啪打脸中获得持续的爽感。
从爽剧的角度看,这种创作好像没问题,但问题在于它只剩爽,所以为了爽,必然会抛下大量的东西。
它抛下的第一个东西,就是剧本内容的多元,结构的首尾勾连,在这里,留给主角的剧本几乎只有一类,那就是“背叛/落魄——被羞辱——逆袭”这样一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打脸剧本。
这类剧本甚至不是只用一次,而是反复使用。
男主在保险公司里,反复经历作为垫底王被嘲笑羞辱、在女主帮助下一步步签大单啪啪打脸的过程。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陌生人,莫名其妙就经受从领导到同事几乎所有人的恶意,挂着职场剧的标签职场的戏份却被写的如此单一幼稚。
在女主的感情线上更甚,女主先是经历前夫的言语羞辱,接着用了一段“我和小三跳河你选谁,结果前夫选了小三”的剧情对女主进行人格羞辱。在把女主打压到尘埃深处之后,紧接着通过去写前夫离开女主后生活事业全线崩塌、小三一直在利用前夫的剧情来对比出女主的高尚。
这种剧本可以让观众代入男女主时达到报复快感和道德高潮,但是它追求的是一种创作上的极端化,它就像是一支毒品,带来的只有爽这一层感受,而爽也只是一种虚假的幻象,它是建立在抽空逻辑和思维的基础之上的。
当把这样的创作思维进行前置,剧本上人物的复杂也被顺势抛下了,人物也陷入了一种极端的粗暴和纯净。
于是在这部剧里我们能看到,主角之外的路人几乎都是脸谱坏人,都变成了他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比如女主之前的客户/朋友们,在得知女主失业后纷纷变脸窃窃私语,女下属更是多次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叛;男主所有同事像机器人执行程序一样对他嘲讽打压,甚至路过的外卖员都要在他最不顺时撞翻他的文件,承载着“踩”男主一脚的NPC职责。
还能看到,依靠一些没必要的误会来作为推动戏剧性转折的重要手段,而这一写法本身就会让人物降智。
剧中充斥着大量的误会桥段,男主误会女主的人品,女主误会男主故意要害她,女主误会男主和小三有一腿,又误会是小三背地里在工作上搞她。人与人之间没有沟通,只有误会。
最后,不止是主角被降智,小角色更是智商全无,连带着观众也要遭遇智商的滑坡。
举一个例子,女主前往小三居住的高档别墅区报复,举着喇叭高喊祝贺“三婚”,这段剧情的爽更多要依靠小区居民这些NPC的参与,是他们的参与让小三产生了羞耻,从而达到了女主的报复目的。
于是剧情干脆就安排一群高档小区里穿着优雅晨衣的富人们围着一辆卡车起哄哄抢女主脸盆里装的用来羞辱小三的喜糖,用最肤浅的方式达到了“爽”。
这种剧情的出现直接宣告该剧丧失了与观众的“博弈”,观众根本无需思考,也不能思考,因为稍一思考,就会陷入这些百般不合理的剧情。
二、
接下来想聊的,是当它作为一部大女主职场剧时存在的创作问题。剧里对女主本人的职业态度呈现是没有大问题的,最大的问题集中在了对“大女主”尤其是女主与他人的关系的写法上。
在这剧里,与女主作对的人里包含两类人——男人和女人。但是对他们“坏”的写法是不同的。
男人的坏集中在蠢笨懦弱,典型代表就是抛弃她的前夫,以及最开始在公司被人当枪使的男主;而女人的坏集中在嫉妒或背叛,比如小三、放总背后的主导者唐玲,以及作为绊脚石的女下属。
这一写法完全是将男女和女女的关系放在性缘角度上去写的,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无非误会和对比两种。通过男性对女主的误会,一步步敲定女主在男性那里的正确性;通过与其他女性角色——尤其是小三和唐玲——的对比,来不断完善女主的道德地位。
比如剧中数次出现唐玲对待员工的坏和女主对待下属的善的对比,以及女主为了前夫可以有条不紊地照顾好他的生活、扶持他的事业、甚至代照顾他老家的亲戚,而小三则一味地利用前夫只为实现自己的利益。
这种写法把我们一直呼唤和追求的对女性角色塑造的广度以及内心挖掘的深度拉回了最原始的“雌竞”层面,这是一种创作上极大的倒退。
该剧还有一层作为国产剧显著的倒退,是毛尖老师曾提过的几个观点:影视剧就是全中国最封建的地方;国产剧正在以财富地位分配颜值,又以颜值分配道德和未来;左翼电影千辛万苦把清白的良心还给了底层,然后一百年不到,我们的影视剧又把心机和穷人、天真和富人进行了链接。
这些话曾产生了很大的争议,但其实它有一定的逻辑支撑,因为穷人连活着都要很用力,他们当然需要为了一点钱去争去抢,这是穷人的悲剧,是影视剧应该呈现的内容。
但这部剧完整对应了毛尖的批评,穷人被直接写成了没有任何“可怜之处”的可恨人。
目前直接出现的“穷人”有两处,一处在老艾总的故事里,老艾总在乡下的私生子和他的朋友们被写成穷蠢丑坏的反派形象,他们逼迫老艾总给钱,把他气进ICU,试图在逼死老艾总后和嫡子平分遗产。而嫡子自然是单纯善良的高富帅。
另一处是女主前夫那一对小地方来上海的叔婶,他们挟恩逼迫女主和前夫负责,自己贪便宜买错保险无法理赔反倒让女主承担一切,甚至赖在女主家里不走,他们代表的是纯恶的形象。
在这些故事里,贫富阶级形成了极鲜明的对比,有钱人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位高权重的老艾总背信弃义抛弃女友的形象被美化成被私生子逼迫的可怜人,而面对穷人,剧本总会用尽一切办法来证明他们的不正当性。
这已经不再是它作为“爽剧”的封建,是它本身的封建。即便是在很多无脑爽剧的范畴里,这部剧藏着的这些价值观也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开倒车。
最后,我想选择一部同样作为大女主爽剧的剧,在整体上与它进行一次对比,就拿孙俪曾经主演过的另一部《甄嬛传》为例。
那同样能被看作是一部甄嬛最终打败所有人活到最后的爽剧,但是在那部里,女性的爽是建立在血淋淋的现实上,封建时代下女性的生命被解剖得如此细腻。
《甄嬛传》里,女人之间的友谊被写得如此美好,而女人之间的恨意又被写得如此深刻,甄嬛在华妃死后那句兔死狐悲“她死了,我却觉得悲凉”的感慨一语道破了宫斗的本质无非是被圈养的自相残杀,在安陵容死后后宫中白茫茫一片的沉默更是写尽了女人的悲剧。
而安陵容的敏感,虽然有她作为县丞之女的基因,但剧本的侧重点是去表达她这种身份要想在这个以阶级为尊的宫城里生存下去需要付出什么代价,而以阶级为尊的地方,又何止宫城?
在这部剧里,每个人都能作为自己人生的大女主而存在,哪怕她昏聩了一辈子只有最后的那一瞬觉醒,大女主是一种女性对自我对身份对世界认知的进步,它不是口号一样的粗暴宣言。
不要让口号决定创作,即便剧集里义正言辞地对前夫说“从此我不会再管你”仿佛是一次女性的觉醒,即便这部剧的主创再大声地宣传“没有姐弟恋!不会姐弟恋!”。
但是当男主的前女友决定和男主分手时,这时本可以用细腻的笔触去写女人在感情里的付出和痛苦剥离,编剧偏偏马上给前女友安排了另一段感情,强加了一个追求她的富二代,将剧情引向了女人出轨的暧昧边界。
当男主住到女主家里的那一刻,已经注定观众会进行嗑生嗑死,网络上甚至引起了是彭昱畅来演更好嗑还是翟子路更好嗑的争论,在这个时候,谁管你戏外的宣传和表达,而你戏内的表达早就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闭环。
口号喊得震天响,宛如是在女性创作上进行的一次极大的跨步,但最起码的进步在哪里?我看不到。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