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何宁愿重用老八,也不用老三?用老三太危险!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28 17:01 2

摘要:雍正登基之后,为何宁愿重用与他处处作对,誓要掀翻他这条大船的八爷党领袖老八允祀,也不用一再向他示好的清流带头大哥老三允祉?

文丨卿心君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谜团:

雍正登基之后,为何宁愿重用与他处处作对,誓要掀翻他这条大船的八爷党领袖老八允祀,也不用一再向他示好的清流带头大哥老三允祉?

要知道雍正继位那晚,若非老十三允祥以身涉险,从老八心腹成文运的手里夺回丰台大营的兵权,并及时赶回畅春园勤王护驾,那么当晚雍正无法顺利继位不说,甚至还可能命丧老八之手。

而老三则不同,畅春园那晚,他不仅没有任何敌对雍正表现,还在隆科多宣读完传位诏书之后,率先以皇长子的身份向新皇叩拜,等到了雍正登基那天,他又是第一个向雍正表态效忠的人。

既如此,雍正完全可以通过重用老三,拿清流这股势力来牵制八爷党,为何非要弃老三如敝履,宁愿冒着八爷党会一家独大的风险,也要重用老八为总理王大臣呢?

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隐藏在这个谜团背后的真实隐情。

而这个隐情就是:对于雍正来说,老三比老八还要危险!

畅春园那晚,可以说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最精彩的一段戏。然而那一晚,对于尚未成为雍正的老四胤禛来说,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特殊经历。

当晚,收到康熙急召诸皇子到畅春园集合的命令,老四就清楚他与八爷党的决战正式打响了。

由于敌我双方的实力相差太过悬殊,因此即便临行前邬思道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仍旧无法打消他即将走出府邸时的恐慌。

而相比老四出府时的忐忑不安,老八在出发前却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自恃外有心腹成文运率丰台大营严阵以待,内有事先拉拢好的九门提督隆科多暗中策应,若康熙传位于他,他便顺利继位;若康熙不传位于他,他也可以只手遮天、逆风翻盘。

正因如此,那晚听奄奄一息的康熙气若游丝地宣布:

“你们听着,朕传位于,传位于四阿哥……”

老八虽也有悲伤与失望,但却能在第一时间里挣脱负面情绪的困扰,借着康熙已经咽气的机会,言称没有听清康熙的话,从而直接否定了传位给老四的遗言。

见状,自知难以善了的老四为了捍卫自己合法继位人的身份,只好奋力跟老八、老九和老十据理力争。

然而时代终究是不同了,即便老四是“诸葛亮”转世,也再难重现舌战群儒的名场面,幸好关键时刻有老十七和胤祕从旁帮衬,双方这才勉强打了个平手。

然而即便如此,老四心里却十分清楚,眼前这场言语的争锋,无论谁输谁赢都毫无意义,当晚能决定最终输赢的,只能看最先赶来勤王护驾的,是谁的人马。

所以当张廷玉出面制止了眼前这场闹剧,下令叫隆科多去取传位诏书,又安排张五哥把老四带入偏殿之后,老四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叫张五哥找到康熙留下的金牌令箭,然后便让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去找邬思道:

“你带着金牌令箭即刻赶到我府上,告诉邬先生,亲口告诉他,皇上已传位给我了,叫他依计行事。”

而所依之计,便是放出关在宗人府里的老十三,让其赶到丰台大营夺回兵权,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打消老八想要“武力夺嫡”的念头。

幸好老十三并没有辜负老四寄予的厚望,及时夺回兵权赶到畅春园护驾,由此胜利的天平这才开始偏向老四一方。

但要注意一点,即便老十三率兵赶到,再加上迷途知返的隆科多当场宣读康熙的传位诏书,甚至于在场的三位上书房大臣都改口称帝,但老四当晚的继位危机仍旧没有完全解除。

传位诏书宣布完毕,三位上书房大臣搀扶老四坐在了主位,随后张廷玉下令:

“大位已定,朝拜新君。”

此时,在场的皇子是否向老四朝拜,决定着老四继位的合法性是否得到了皇室的认可。而在这种情况下,老十三率先表态不仅不会增加这种合法性,还会适得其反。

就在这个时候,当晚一直冷眼旁观事态发展的老三胤祉,以名义上皇长子的身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表态:

“臣胤祉参见皇上!”

在这一跪的带动下,站队老四的老十三、老十七与胤祕等皇子纷纷随之叩拜,将老八、老九和老十这三位妄图篡逆的八爷党孤立在了一旁。

可以说,正是老三胤祉的这一跪,跪出了老四继位的大势所趋;也正是有了老三胤祉的这一跪,隆科多才能借势向八爷党施压:

“廉亲王、九贝勒、十贝勒,你们兀自不拜,难道真的不想做大清的臣子了吗?”

到此不难看出,即便在双方最开始的言语争锋中,擅长文学的老三并没有向老四施与援手,但仅凭这一跪,老三仍旧算是有“半拥立之功”!

尤其是,老三对老四的示好与支持还并不仅限于此。

不久之后,成为雍正皇帝的老四,为了逐步掌控朝局,在登基后的第一次朝会上,特意做了一番声情并茂的演讲,妄图以此达成了一个兄友弟恭的局面。

面对这一番感人至深的发言,台下的老八始终冷眼无视,老九则是怪笑连连,而老十更是臭屁不断,就在雍正即将颜面尽失之际,老三又站了出来:

“皇上,皇上布达腹心,坦诚相见,臣弟已感激无地,皇上但有传令,臣弟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老三的这一次及时表态,算是又立下一个“半拥立之功”。

然而诡异的是,在老三的及时表态之后,雍正却越过老三向老八投去了橄榄枝:

“在咱们兄弟中间,你是有才的,朕的意思让你出任总理王大臣,和上书房几个大臣一起处理军国大事,怎么样,望你不要推辞。”

而对于两次主动示好的老三,雍正却只给了一个御前免跪的象征性奖励。

那么为何雍正宁愿重用老八,也不愿重用老三呢?

雍正的帝王心术

按照当时的朝局,雍正重用八爷党的领袖老八为总理王大臣,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必然的选择。

早在九子夺嫡时期,相比八爷党的势力遍布朝野,老四就以孤臣冷面王自居。

正因如此,在康熙朝那场“竞选太子”的闹剧中,老八才会以绝对优势的票数领先其他皇子。

这种情况下,初登大宝的雍正要想平稳过度,就只能与八爷党暂时握手言和,否则任由八爷党在背地里胡作非为、搞小动作,那么还没彻底坐稳皇位的雍正,将很难顺利开展工作。

除了这个根本原因之外,雍正此举也是为了限制老八,把老八从幕后拽到台前,并推上高位,在众目睽睽之下,有些事老八自然也就不敢做得太过放肆。

可以说,雍正这一步棋看似是受制于人的无奈之举,可实际上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谋之术。

只是这一步棋虽妙,却有一个巨大的隐患,那就是极容易导致八爷党一家独大,从而引发皇权受限的危机。

而这个隐患在雍正破格提拔李卫和田文镜为江苏与河南巡抚时,就已初现端倪。

当时,听闻雍正破格提拔李卫和田文镜的事儿,老十就曾在饭桌上借着酒劲说老八这个总理王大臣当太窝囊。

老八对此只是淡然一笑,而一旁老九却道出了其中的隐情:

“你不懂就少说,八阿哥若是不同意这两个人,这湖广布政使张圣弼,粮储道许大完,广西按察使李继谟,还有直隶巡道宋师曾,江苏布政使李世仁,能在雍正这儿通过吗?”

也就是说,那时皇权就已有受限的迹象,为了顺利提拔李卫和田文镜,雍正只能跟老八妥协做交换。

那么,这种情况就无法避免吗?

按理来说,雍正要想避免这个隐患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大明嘉靖帝的“长江黄河论”——

在重用老八的同时,也随之重用老三,用老三麾下清流的势力来牵制八爷党的势力,从而达成平衡与制约的效果。

可实际上雍正之所以不采用这种方法,故意放着频频示好的老三不用,却是因为重用老三的风险更大,也更加危险。

当时清流这股势力,尚未完全成型,所谓清流泛指的不过是都察院、翰林院与国子监等科甲进士出身的文官。

老三之所以能成为清流的带头大哥,只是因为爱好文学的老三在一众文人中的威望很高,同时清流中的几个领军人物如李绂、陈梦雷等也都在他的门下。

也就是说,老三作为清流的带头大哥的分量,远低于老八作为八爷党的领袖。

当然清流这股势力最终能否成型,老三这个带头大哥的分量会有多重,其实也全看雍正登基后的选择。

若雍正重用老三,那么清流很快就能发展壮大成一股以老三为首,能与老八抗衡的势力;

而雍正若是不重用老三,那么清流带头大哥的称号名存实亡不说,清流很快也会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除非有重大的外部矛盾向内施加,否则就是一盘散沙。

表面来看,雍正扶持老三壮大清流,是牵制八爷党的一步好棋。但实际上,雍正若真下了一步棋,却无异于是饮鸩止渴,自取灭亡。

大明嘉靖帝能在清流与严党之间掌握平衡,并不是他善于装神弄鬼,还爱念上几句似是而非的道词诗句,其关键是清流与严党存有天然敌对的属性,同时嘉靖手里还掌握着一股特殊的势力——司礼监。

在这种情况下,嘉靖根本不担忧清流和严党做大做强,更不担忧他的皇权会受到这两股势力限制。因为清流和严党绝无握手言和达成合作的可能,那么嘉靖凭借司礼监就总能占据“1+1>1”的绝对优势。

而雍正朝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不仅老三和老八之间,清流跟八爷党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于这两股势力还有联合起来对付雍正的可能,这才是雍正不敢重用老三的根本原因。

要知道,基于康熙的遗愿,雍正登基之后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新政,是势在必行的。

而等到雍正推行新政之日,就是雍正与清流决裂,遭到士绅集团强势反扑之时。

若雍正没重用老三,到时雍正得罪的只是全天下的读书人;可若是重用了老三,那时雍正面对的,就很可能就是清流和八爷党的联手反击。

雍正正是事先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没敢重用老三,毕竟基于雍正要推行的一系列新政来说,重用老三来壮大清流,那才是真正的养虎为患。

反倒不如任由清流沦为一盘散沙,到时雍正既可以从中挑取合适的人才,为己所用;又能降低推行新政所可能遭受的阻力与反噬。

以上就是雍正宁愿重用老八,也不重用老三的真相,这回你看懂了吗?

卿心君悦,一部剧,一群人,一个草台戏班子!看戏!说剧!品人!观道!

来源:卿心君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