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的科幻度,很难超越现实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28 08:51 3

摘要:自 2011 年首播以来,《黑镜》(Black Mirror)系列已然成为超现实科幻剧的标杆,甚至成为媒介研究的「影视化教材」。该系列以每集独立的故事形式,用烧脑的剧情探讨媒介技术、数据隐私、人工智能、社会控制等前沿话题,用批判主义视角犀利隐喻「技术异化」的议

作者|写一天

自 2011 年首播以来,《黑镜》(Black Mirror)系列已然成为超现实科幻剧的标杆,甚至成为媒介研究的「影视化教材」。该系列以每集独立的故事形式,用烧脑的剧情探讨媒介技术、数据隐私、人工智能、社会控制等前沿话题,用批判主义视角犀利隐喻「技术异化」的议题,每一集都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科技与人性的复杂博弈。

2025 年 4 月 10 日,Netflix 上线的《黑镜》第七季延续了这一叙事传统,以六集独立故事再次席卷全球,每集片名分别是《凡夫俗女》《黑色野兽》《忆录集》《白日梦饭店》《玩物》《联邦星舰卡里斯特:深入无际》。角色、叙事、立意在风格上不仅延续了系列的经典气质,还通过对新技术焦虑的精准捕捉,引发这个 AI 时代里全球观众的共鸣。

中国影视剧近年来在奇幻题材上有许多突破性代表作,例如《开端》和《滤镜》。然而,在超现实科幻与科技伦理领域,中国影视仍是一片待开发的蓝海。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式超现实科技伦理影视作品,需要深入剖析《黑镜》持续十四年稳住口碑的秘诀:

它为何每每一开播就霸占全网热议?其叙事、角色、节奏和主题的独特品牌魅力何在?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注入技术哲学「高智感」的同时接地气?

《黑镜》系列以其烧脑的剧情、犀利的社会批判和对科技伦理的深刻反思,成为超现实科幻剧的标杆。图片来源:豆瓣贴近现实的超现实手法

《黑镜》的核心共鸣点在于「贴近现实的超现实」叙事。每一集的故事都以一个看似遥远的科技设定为起点,却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将叙事拉回观众的日常生活。这种叙事策略在第七季中表现得尤为成熟。

在第一集《普通人》(Common People)中,中产夫妇阿曼达和迈克因阿曼达突发脑瘤陷入医疗危机,于是他们与一家名为河思(Rivermind)的神经科技公司签约,使用高科技系统维持阿曼达的生命。但代价是阿曼达成为广告植入的媒介载体,他们需要支付每月高昂的订阅费用,无法制止私人生活被「全景监控」。一年后,迈克花掉了最后的积蓄购买了河思的超级服务,只为让阿曼达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讽刺的是,临终前的阿曼达还在程序化的「口播」系统广告。

「生命被商品化的订阅制医疗」看似遥远,却与现实中医疗私有化和数据经济的侵入性高度契合,引发了观众对「生命价值被量化」的深思。

第一集《普通人》,中产夫妇阿曼达和迈克因阿曼达突发脑瘤陷入医疗危机。图片来源:豆瓣

这种叙事的核心在于「熟悉感」与「陌生感」的平衡。科技设定提供了陌生感,让观众感到新奇;普通人的视角则提供了熟悉感,让观众产生代入感。《普通人》中夫妇俩面对高昂医疗费用和公司冷酷条款时的无力感,与现实中许多人应对医疗系统时的困境高度相似。这种叙事策略让故事也能跨越文化差异,触及了全球观众的痛处。无论是伦敦金融城的白领、硅谷的数据科学家,还是北上广的普通市民,个体在科技和权力面前的脆弱感都是相通的。

更重要的是,《黑镜》的超现实叙事并非单纯的「未来幻想」,而是基于对现实技术对人类入侵的合理延伸。在第二集《眼中钉》(B ê te Noire),女主角玛丽亚发现她的生活被新同事维丽蒂通过技术手段操控,电子邮件被篡改,监控录像被伪造,这些细节与现实中数据和监控滥用的威胁吻合。

第二集《眼中钉》,女主角玛丽亚发现她的生活被新同事维丽蒂通过技术手段操控。图片来源:豆瓣

第三集《白日梦饭店》(Hotel Reverie)的主角是常年做配角的女演员布兰蒂,她需要参与一部 1940 年代黑白经典电影的翻拍。濒临破产的制片厂用一款名为「旧梦重生」(ReDream)的 AIGC 技术,将布兰蒂的意识植入黑白电影的虚拟世界,让她与 AI 生成的老片角色多萝西对戏。这场虚拟交织现实的交往,让布兰蒂与多萝西产生了亲密情愫。

但作为「真实存在」的布兰蒂内心深处也无法放弃真实世界。这种内外矛盾让布兰迪逐渐偏离剧本的行为,既是对 AI 控制的反抗,也是对自我身份的追寻。这一设定对当下 AI 生成内容和虚拟现实技术的逻辑推演,与现实中对 AI 介入人类亲密关系的影响的讨论高度相关。

此外,《黑镜》的超现实叙事往往基于普适性的文化共鸣。第五集《忆录集》(Eulogy)中,独居大叔菲利普得知前女友卡萝去世的消息,他借用科技手段进入旧照片,重温与卡萝的回忆,试图拼凑她的形象以完成悼词。这一设定不仅探讨了记忆与科技的关系,还触及了人类在面对失去与缅怀时的普世情感。

第五集《忆录集》中,菲利普借用科技手段进入旧照片,重温与前女友的回忆。图片来源:豆瓣电影水准的冲突节奏

《黑镜》每集一小时左右,却能容纳多重反转和高强度的情感冲突。这种叙事效率能力让《黑镜》在快节奏的流媒体时代脱颖而出,尤其适合当下观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

《普通人》的故事以阿曼达和迈克的日常生活开场,轻松的家庭氛围迅速被阿曼达的医疗危机打破,中间通过 Rivermind 的苛刻条款、夫妇的经济困境等情节层层升级冲突,最后以迈克的绝望反抗和阿曼达生命的脆弱性收尾。这种高密度的冲突设计,让观众的专注力根本无法移开屏幕。

《黑镜》的节奏掌控得益于其微电影式的完整叙事结构。每一集都包含清晰的起承转合,却又不失深度。《眼中钉》以玛丽亚发现同事维丽蒂的异常开始,中间通过邮件篡改、监控录像伪造等事件制造悬疑,最后以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揭示真相,节奏紧凑且充满张力。叙事弧同步完成了玛丽亚个人线从自信到怀疑的成长、与维丽蒂操控行为带来的冲突升级,以及对现实操控与人性弱点反思的主题升华。

《黑镜》每集一小时左右,却能容纳多重反转和高强度的情感冲突。图片来源:豆瓣

更重要的是,《黑镜》的节奏通过「情感锚点」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忆录集》中,菲利普在重温照片回忆时,故事插入了一段他与前女友在海边散步的场景,缓慢的镜头语言和感伤的配乐营造出强烈的情感冲击。这种情感锚点缓解了科技话题和高密度冲突带来的紧张感,让观众放慢下来,在理性思考与感性共鸣之间找到平衡。

第七季的节奏设计还融入了更多样化的叙事和视觉元素。《玩物》通过倒叙和插叙,展现主角对 Thronglets 游戏的痴迷与对数字生命的伦理思考,增强了悬疑感和哲学深度。《白日梦饭店》则通过切换黑白电影的怀旧风格与现代科技的冷峻画质,展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替,象征布兰迪在两种现实中的迷失感,营造出独特的视觉节奏。这些创新让《黑镜》已经「风格化」的叙事保持了新鲜感,保证新季在激烈的流媒体市场中的竞争力。

《白日梦饭店》的黑白电影的怀旧风格与现代科技的冷峻画质交织。图片来源:豆瓣批判性哲学的不衰根基

《黑镜》的内核是对科技与人性关系的深刻反思。第七季通过接近最新现实的故事,探讨了科技如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重塑人类伦理、社会结构和个体身份。

《黑镜》擅长用科幻的外壳包装社会批判。比如《普通人》对订阅制医疗的探讨,暗喻了全球范围内对医疗私有化和资本逐利的批判。当然,《黑镜》并非不简单地站队技术悲观主义,而是呈现其双面性。

《白日梦饭店》中的 ReDream 技术是为了给演员提供重现经典电影的机会,才让布兰迪陷入虚拟世界的控制,面临身份与主体性自由的危机。《普通人》中,Rivermind 科技的初衷是挽救阿曼达的生命,副作用才将夫妇俩置于经济和隐私的双重压迫之下。这种「辩证视角」让观众既能理解技术乐观主义,又能警惕其潜在威胁。

《黑镜》的内核是对科技与人性关系的深刻反思。图片来源:豆瓣

也正是基于不预设立场的主题探讨,能反复将观众置于道德判断的两难境地,增加剧情的冲突张力。《普通人》里的迈克需要在支付高昂订阅费以维持阿曼达生命与保留家庭尊严之间做出选择。《忆录集》中,菲利普通过科技重温回忆,却发现自己在与前女友的关系中充满自私,面临是否坦诚面对过去的道德抉择。这些伦理困境不仅推动了剧情发展,还让观众在看完后陷入对自身价值观的反思。

伦理困境不仅推动了剧情发展,还让观众在看完后陷入对自身价值观的反思。图片来源:豆瓣

更重要的是,《黑镜》的社会批判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角色在具体情节中的挣扎展现人性复杂性来引导,然后由故事的开放式结局把思考抛给观众。《普通人》的最后一幕是迈克拿着刀关上大门,无法判断是迈克的绝望反抗,还是他依然陷在控制中。《白日梦饭店》探讨了 AI 角色的自我意识与人类情感的界限,留下一个问题:虚拟世界中的爱是否真实?

开放式结局的留白让《黑镜》更具哲学气质,也尊重了观众的思辨能力,鼓励他们在私人生活中参与剧情讨论,使其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点」。

开放式结局的留白让《黑镜》更具哲学气质。图片来源:豆瓣

1 号结语

批判主义赋予《黑镜》独特的叙事气质,让七季的故事都保持贴近现实的超现实叙事、共情力极强的角色设计、紧凑的节奏、深刻的科技哲学和开放式结局,席卷全球十四年。其成功不仅在于对科技与人性关系的深刻洞察,更在于它始终与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保持紧密联系,将全球性议题嵌入具体文化语境,引发观众的共鸣。

对于中国影视行业而言,《黑镜》的启示在于如何将科技议题与本土文化深度结合。中国社会其实已充满超现实叙事的素材:社会信用体系对个人自由的微妙影响、数字劳工在平台经济中的生存困境、AI 教育系统对学生创造力的潜在抑制,甚至是直播经济和虚拟偶像对人际关系的重塑。这些议题不仅具有本土特色,还与全球科技伦理讨论接轨。越是科幻,越需要在创作中塑造接地气的普通人角色,通过紧凑的叙事设计和高密度的情感冲突,结合开放式结局激发观众思考。

更深层次地,儒释道伦理也可以为科技伦理叙事提供本土化的哲学思辨根基,或许能创造出独具东方魅力的超现实科幻剧风格。

《主编浅度》视频号

来源:小爱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