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5日,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首都视听产业协会主办,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北京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主办,首视协网生内容创新委员会承办的2025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短剧嗨创日活动上,“跨屏共生:短剧在大屏场景下的创新发展”主题论坛,
4月25日,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首都视听产业协会主办,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北京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主办,首视协网生内容创新委员会承办的2025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短剧嗨创日活动上,“跨屏共生:短剧在大屏场景下的创新发展”主题论坛,邀请了芒果TV微创新中心分账引进短剧负责人茆芸、东方卫视(东方娱乐)微短剧产业部总监刘芊芊、华策集团北京短剧团队总制片人刘子凡三位行业嘉宾,并由著名制片人、影评人谭飞担任主持人,围绕短剧的跨屏发展、用户需求、创作转型、IP价值延伸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探索短剧在大屏时代的创新路径和未来机遇。
01
用户需求与内容策略
精准洞察,布局大屏短剧市场
在用户需求与内容策略方面,茆芸指出,25至34岁的年轻观众以及18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对大屏短剧兴趣浓厚,尤其是古装、言情题材表现突出。他提到,芒果TV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大屏短剧在年轻群体中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因此芒果TV在湖南卫视推出730大芒剧场,并计划增加短剧时段,以满足不同受众需求。
刘芊芊从传统电视媒体机构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中国网络视听协会联合推出的“中国精品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这项计划中东方卫视通过黄金时段日播推出精品微短剧等五大创新举措,赋能微短剧精品化发展。她强调,传统电视媒体拿出优质资源拥抱“微短剧+”的趋势,赋能微短剧精品化。不仅仅是通过排播优势和剧场运营,为未来更多精品微短剧的产生赋能。更是媒体深度融合时代,传统媒体探索“大小屏融合”产业布局的尝试。
刘子凡分享了华策在短剧项目开发中的实践经验。她提到,《我的归途有风》的创作抛开了传统长剧思维,从抖音平台生态规则出发,重新构建剧本格式和叙事节奏。她认为,制作公司需深入了解不同平台的用户需求和内容偏好,以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短剧作品。
02
创作转型与标准重构
应对挑战,探索叙事与技术融合
随着短剧从竖屏转向大屏,创作转型与标准重构成为焦点。茆芸认为,竖屏短剧注重快餐式、碎片化观影体验,而大屏短剧更需关注情绪表达和虚实呈现。他指出,从竖屏到大屏的创作调整需要在叙事节奏和镜头语言上进行重构,以适应不同的观影场景。他还提到,芒果TV将尝试同IP横竖屏一体的制作模式,探索内容融合创新。
刘芊芊指出,微短剧虽为新兴形式,大屏的播出是在微短剧精品化发展态势下展开的,其审核、播出和技术标准仍需遵循规范。她强调,未来微短剧创作更兼顾大小屏融合传播的技术变革令人期待。同时技术变革带来的更多创作效率的提升和创作方式的改变也将是短剧创作转型的重要特色。她提到,未来精品微短剧在工业化、流程化的创作模式,以及科技力量的运用,或将为剧集行业生产方式的跃升带来改变。
刘子凡分享了华策在创作转型中的经验。她提出,《我的归途有风》的创作完全抛开了传统长剧思维,从抖音平台的生态规则出发,重新构建剧本格式和叙事节奏。她认为,制作公司需以空杯心态面对微短剧创作,学习观众认可的内容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专业优势,提升作品品质。
在跨屏生态与IP价值延伸方面,茆芸介绍了芒果TV的多平台融合战略,通过输送短剧上星及在多个平台同步播出,实现多屏联动。他提到,芒果TV基于优质综艺IP进行短剧衍生开发,如《密室大逃脱》衍生短剧《狸猫书生》,展示了IP价值延伸的创新思路。他强调,通过多屏联动和IP衍生化开发,可以进一步拓展短剧的市场空间和商业价值。
刘芊芊探讨了“微短剧+综艺”的新形态,微短剧剧综结合的探索,是利用综艺的形式来讲述微短剧行业的故事,打通微短剧演员选拔、IP孵化的产业链,实现微短剧与综艺的深度融合。她提到,未来东方娱乐将继续探索微短剧与其他内容形式的融合创新,拓展微短剧的IP开发边界。
刘子凡分享了华策在长短剧创作过程中的差异与融合经验。她提到,《我的归途有风》在创作过程中保留了长剧《去有风的地方》的治愈与成长主线路,并在此基础上切入单集话题故事,实现了长剧思维与短剧创作的有机结合。她认为,长短剧的融合不仅能够丰富短剧的内容层次,还能为长剧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在论坛的最后,主持人谭飞总结道:“从用户洞察到创作转型,从跨屏联动到产业布局,今天这场关于短剧大屏化的深度对话,让我们看到了客厅经济的新可能。当手机小屏遇见电视大屏,不仅拓展了内容边界,更重构了产业生态。”他呼吁各位从业者继续关注短剧领域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创新的创作模式和商业模式,为观众带来更多优质的短剧作品。
来源:四味毒叔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