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取消大小周,更想直接取消“社会时钟”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26 08:41 1

摘要:互联网大厂单休早就是共识,虽然这样的工作时间并不合理,但身在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接受了用时间换金钱的生活方式。

《时空恋旅人》

取消大小周的消息最近冲上热搜。

互联网大厂单休早就是共识,虽然这样的工作时间并不合理,但身在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接受了用时间换金钱的生活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如何花时间并不取决于自己,而是由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比方说,如果一个社会的工作时间普遍都很长,那么人们花在睡眠上的时间可能就会被相应地压缩了。

如果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来看社会时间的话,当中有很多事非常奇怪。

例如,我每天早上醒来会先看看“现在几点了”以得知其他人正在做什么,这意味着我的“几点”也同样是别人的“几点”,我们社会中所有人的“几点”都是一样的。

当然,如果放大到整个地球,那么可能相隔遥远的地方会有时差;不过基本上同一个时区的人,大家都过着同样的时间。

时间和其他例如重量、长度等度量衡是不一样的,时间根本摸不着、看不到,非常抽象。

而且今天这个“同样的时间”精确到“分”、甚至到“秒”的程度。秒几乎就是一瞬间的事,人类怎么会制订出这种统一的一瞬间呢?

《土拨鼠之日》

又例如,日、月这种时间单位,还可以说是根据天体运行规则来制订的;但“七天为一周”这个时间单位,根本没有对应任何天体法则,它又是怎么来的?

关于这些问题,不妨从历史的维度去找答案。

而且如果去看社会时间的标准化历史的话,会发现其实这种标准化是非常近代才出现的事。或是说,社会时间一定程度上是伴随现代社会而出现的。

例如传统农业社会,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跟随自然韵律来过生活。

虽说这个韵律也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每个人对自然韵律的感受都有多多少少的主观差异,加上各种地理、气候等等复杂因素,使得传统农业社会的时间,相比于现代,几乎没有统一精确度可言。

就算可以通过打更或鼓楼来报时、告知一个统一时间,它的影响范围也很小,而且大多数人的生活也不真的需要配合所报的时间,而是更多就简单看一下太阳是否东升、或是否下山了。

但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出现,情况在很多方面都逐渐改变了。

首先,社会时间能够被标准化,当然与现代人发明出更规律精准的计时工具有关。

但时钟再怎么精准,也无法规定社会时间。

像清朝,很多宫殿或王府都摆设非常精美的时钟。但那时候,时钟就真的只是摆设而已,跟现在小朋友在玩沙漏一样,没有任何规定时间的作用在。

我们今天常常会把现代化的开端与工业革命相提并论,从英国发明蒸气机开始,蒸气机最有名的一项应用,就是拿来发明火车。

火车的出现,就对社会时间有很大的影响了。

《生活大爆炸》

一方面,火车得在该停下来的地方短暂停下来让人搭乘或让货可以搬上车,然后再赶紧启程飞速前往下一站。

而火车会不会经过与停靠一个地方,对这个地方的整个社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也就是说,火车什么时候到站、什么时候启程,这个地方的人们要知道、也要配合,才能真正把火车利用起来。

这时候,火车时刻表出现了。

火车时刻表不只是所有火车都必须遵守的时程,意思是,所有火车的时间都必须同步化;而且火车经过的地方,所有人的时间也都必须和火车时刻表上的时间同步化。

火车说下午三点到站,那我的时间也必须和时刻表对齐,让我的下午三点和火车的下午三点一样。这样才能让我后续进行上下货物、或是远行出差的安排。

这就是时间标准化的开端。

另一方面,当铁道系统发展得越来越复杂的时候,铁轨的转辙技术也必须提升。

这个技术特别表现在一个难点:火车行驶速度非常快,很多时候上一班火车驶过到下一班火车到来中间的转辙时间非常短,如果火车时刻的同步程度不够精细,没办法把握好转辙时间,那可是会出大事的。

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时间的制订才会引入“秒”这个单位。

也因为“秒”的同步化对交通系统来说就已经够用了,所以更细致的时间单位就没有再进一步引入日常生活中了。

《时间规划局》

但这样听起来,时间的对齐只和有物流与出差需求的生意人有关,怎么会关联到所有人的生活呢?

原因在于,随着工业化,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人都脱离了农业共同体,进入劳动力市场。

资本主义企业主要运用生产工具与生产力(亦即劳工的劳动力)来进行生产。这当中有几件事特别重要。

一,至少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所谓的“生产工具”和“劳工”是不对等的;意思是,其实生产工具比劳工还优先。真正重要的是工厂的机台,劳工只是操作机台的东西。

这也就是说,所有劳工必须配合机台的运作时间来工作。这使得所有劳工必须和工厂开工的时间同步化。

二,工人的薪资是以劳动时间来计算的。

上班的时候,工人就得认真干活,不能做自己的私事,否则老板会觉得亏钱。下班之后的时间,才是工人真正的生活时间。

如此一来,“时间”对于资本家来说,就是面对劳工时非常重要的管理工具了。

《我,到点下班》

三,工业资本主义刚兴起的时候,并不真的有上下班时间可言。

因为资本家基本上是靠剥削劳工的剩余价值获利的,所以资本家根本不希望也不允许劳工有“下班”可言。

来工作,没有做到死,就往死里做吧。但若如此,劳工就不是劳工了,而是把自己整个人都卖掉、变成奴隶了。

为了避免变成奴隶、争取自己的福利,因此劳工组织工会来和资方对抗,争取休息时间。

最终,上述所有要素总加起来,在工业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整个社会所有人的整个日常时间,慢慢都因为要对齐标准化的上下班与休假日时间,而被统一标准化了。

03.

虽然社会时间史本质上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工作时间制度化历程,但它不只与上班工作有关,也通过与工作时间的划分,将下班之后的私人时间和节假日的部分一并制度化,并以此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区分出各种不同的板块。

于是有社会学家开始注意到,如果进一步去研究人们一天之中把时间花在哪里,就等于可以掌握到人们的生活板块划分情况,进而掌握住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态。

1927年,当时的苏联为了经济改革,首先进行了全国性的时间预算调查。

社会学界开始发现,这种研究是真的可行的。从此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都有各式各样的时间预算调查了。

那么我们今天到底把时间花到哪里去了?先来看看中国。我们的调查一般把时间预算分成四个板块:

有酬劳动领域,就是工作时间。

无酬劳动领域,简单来说,即做家事、带小孩之类的家务时间。

自由活动领域,从事各种休闲娱乐的闲暇时间。

生理必须活动领域,例如睡觉、吃饭。

《凪的新生活》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在有酬劳动领域,2024年18-59周岁的人平均每周工作时间约45.5小时。

假如用一周工作五天来算,那么工作日平均每天上班约9小时。

至于做家事的时间,全年龄段的人平均每天花2小时45分钟。

不过男女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男性的无偿劳动时间每天平均1小时52分钟,但女性平均每天3小时29分钟,比男性多了一个半小时。

另外,男女的日均工时其实也不一样,男性日均工作时间比女性多了约1小时。

至于闲暇时间,就调查公报来看,男女之间几乎没有差异,每天平均都一样约3个半小时。

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许琪教授研究发现,男女的闲暇时间会随人生各阶段而有不同。

在婚前,男女之间的时间花费几乎没有任何差异。

但女性婚后,每天工作时间会减少约一个小时,家务时间会增加约半个小时。

生小孩之后,女性每日工作时间比婚前减少约两个半小时,同时闲暇时间也会减少超过两个小时,而这减少的四个小时几乎全部都转入家务时间。

也就是说,女性生育后,包括带小孩的家务时间,比婚前每天平均增加4个小时。

不论是单纯结婚,还是有了小孩,男性的家务时间都几乎没有变化。不过有了孩子后,男性的闲暇时间也会大幅减少,减少的时间几乎都转入了工作时间。

也就是说,有了小孩之后,男性会变得更努力工作养家。

这也反映出来,中国到了现代的确还是多多少少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性别分工在。

其实我们每天怎么运用时间,并不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安排,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形态、社会发展、文化观念、家庭关系等等诸多复杂的因素。

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我没时间”或“我的时间很多”,好像时间就是我们携带在身上的某个东西,我们可以自行分配或耗费;但实际上,我们从未拥有过时间

因为,时间不是我们个人的拥有物,而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展现

来源:看理想精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