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成《蛮好的人生》点睛笔:方言如何让都市剧更“有血有肉”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25 12:57 2

摘要:原来都市剧里的职场女性,还能用母语骂人?《蛮好的人生》里孙俪"含沪量超高"的表演,正在颠覆都市剧的语言体系。

"拆白党"三个字从孙俪嘴里蹦出来时,弹幕瞬间炸了。

这个在普通话里只能翻译成"骗子"的沪语词汇,精准击中了上海观众的集体记忆。

原来都市剧里的职场女性,还能用母语骂人?《蛮好的人生》里孙俪"含沪量超高"的表演,正在颠覆都市剧的语言体系。

方言的情绪爆发力:母语才是最本真的表达

当胡曼黎用沪语吼出"帮帮忙哦"时,那种市井女性的鲜活感扑面而来。

导演汪俊和孙俪精心设计的方言开关,在情绪爆发时总能精准狙击观众泪腺。

普通话台词"你这个骗子"干瘪生硬,换成沪语"拆白党"却带着三十年弄堂生活的烟火气——特指以色相行骗的男性,这种精准的社会语义是翻译无法传递的。

上海观众在石库门场景里会心一笑,非沪语区观众则通过字幕完成文化解码。

这种设计巧妙化解了方言剧的接受门槛,前几集铺垫的方言语境让观众逐渐从"跳戏"到"沉浸"。

就像剧中菜场讨价还价的沪语对白,看似地域局限,实则夯实了都市剧最缺的生活质感。

语言切换的社交密码:职场与市井的双面人生

陆家嘴写字楼里普通话专业严谨,回到石库门立刻切换沪语拉家常——胡曼黎的语言双面性,恰是保险经纪人的职业写照。

导演用这个细节暗合了行业"因人施策"的生存法则:对老客户用乡音建立信任,在正式场合用普通话保持权威。

这种切换甚至成为人物关系的晴雨表。

当胡曼黎对董子健饰演的徒弟突然飙沪语,既是情绪失控的流露,也是亲密关系的认证。方言在此刻超越了交流工具,成为打开角色内心保险箱的密码。

运用方言能够帮助演员迅速进入角色,帮助演员表演。

看过网上有关电视剧《西游记》幕后趣闻的网友都知道导演杨洁透露过的一段内幕。

在拍摄《偷吃人参果》这段戏中,王羊饰演的小道童怒骂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但是,王羊怎么也找不到感觉,导演也觉得差点火候,于是,让王羊用方言演这段戏,当然,只有画面,声音后期配音。

结果,川妹子王羊如同开挂一样,用四川话将六小龄童骂得狗血淋头,即使六小龄童听不懂四川话也感觉到王羊的泼辣,气得六小龄童抓耳挠腮,说不出一句话回击,直接推到人参果树,效果一下就达到了。

而在观众印象中,孙俪的甄嬛娘娘太深,而且,虽然在上海土生土长四十年的孙俪,她的长相偏北方,看起来就是一个豪爽的北国姑娘,相反,马伊琍更有江南女子的娇俏。

可是,当孙俪脱口而出“拆白党”、“帮帮忙喔。”一下就是一个上海女子。

方言构建的城市肌理:金融中心与市井烟火的共生

镜头扫过外滩璀璨天际线时配的是普通话谈判,转到弄堂晾衣架下的沪语闲聊,上海这座"魔都"的双面性不言自明。

相比其他都市剧在CBD玻璃幕墙间的悬浮感,《蛮好的人生》用方言锚定了城市的地基——那些说着"侬好呀"的街坊邻居,才是支撑金融中心运转的真实齿轮。

当胡曼黎用沪语在早餐摊赊账,用普通话在保单上签字,观众看到的不是割裂的两种人生,而是当代都市人共存的生存智慧。这种语言层次感,让保险行业剧终于跳出了枯燥说教的窠臼。

方言复兴:都市剧破局的新可能

从《山海情》的西北方言到《繁花》的沪语对白,方言正在成为现实题材的破壁器。《蛮好的人生》给出更聪明的解法:专业场景用普通话推进叙事,生活场景用方言注入灵魂。当孙俪在离婚戏里本能切换沪语痛哭,那种真实感瞬间击碎都市剧的表演套路。

或许真正的"蛮好的人生",就是既能穿着高跟鞋在陆家嘴厮杀,也能趿着拖鞋用家乡话骂街。当都市剧学会用方言呼吸,那些被标准化台词过滤掉的生活滋味,终于又回到了荧屏上。

来源:英子影剧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