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郑三闯的被抓、刘广才的暴露,姚斌彬当年被误判错杀的事情终于真相大白。直到此时此刻,张向阳才对好友杜湘东说,“你的直觉是对的,姚斌彬的确没杀人。”
在《借命而生》最新的剧情中,杜湘东心心念念的刑警队,终于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随着郑三闯的被抓、刘广才的暴露,姚斌彬当年被误判错杀的事情终于真相大白。直到此时此刻,张向阳才对好友杜湘东说,“你的直觉是对的,姚斌彬的确没杀人。”
在经历了两年的风雨之后,姚斌彬终于等到了迟来的正义。只是,大错铸成、斯人已逝。张向阳时隔两年的道歉,终究是无法挽回姚斌彬年轻的生命。
有人说,人生失去的东西,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只是,除了时间和生命。
在郑三闯落网后,刑警队意识到抓错了人、错判了案,作为刑警队的队长,苏队扛下了一切,就此告别了警队。这杯水车薪、点到为止的处理结果,让人唏嘘不已——这原本是一桩可以避免错判的案件。
从姚斌彬被列为嫌疑人开始,案件中就有无数的疑点和漏洞。
例如,关键目击证人陈素娥说过,姚斌彬枪击李超之后,他当时并没有丧命。
又例如,根据徐文国的供述,当时他已经把弟弟枪里的撞针藏了起来;警方事后的调查也确认了这个细节。
再例如,在枪击案中为什么会有尖头、圆头两枚完全不同的撞针,何况其中一枚撞针上没有任何人的指纹。
和许多完美犯罪、嫁祸他人的恶性案件不同,李超案自始至终就是疑窦丛生、漏洞百出。因此,杜湘东才会凭借直觉认为姚斌彬不是凶手。
张向阳作为刑警,不可能没有发现其中的猫腻。更何况,皇冠案更是蓄意陷害、恶意栽赃。在诸多的线索和疑点面前,只要张向阳们稍作留意、详加分析,必然会发现这起凶杀案的真相。
张向阳对案件的事情不留意、不上心,他一心只想着早日破案、早日结案,丝毫不关心姚斌彬的生死。毕竟,这起案件对于嫌疑人而言是一辈子,但是在张向阳眼中只是一个普通的案子。
张向阳们急于结案、不愿细查,杜湘东只能亲自调查。当他查出多了一组撞针后,便把消息反馈给了刑警队。
循着杜湘东提供的线索,张向阳果然在姚家厨房的麻绳里找到了被徐文国藏起来的撞针。这组撞针与案发时枪支中的撞针完全不同。
山重水复之后,柳暗花明乍现。杜湘东对撞针的重大发现喜出望外,然而,在这样重要的线索面前,张向阳却是不屑一顾。
于是双方之间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杜湘东:那撞针不是找到了吗?
张向阳:找到了。多了个手枪零件,能说明什么?
杜湘东:能说明徐文国没撒谎啊。徐文国说,他亲手把那撞针拿出来,藏到麻绳里。你们现在不都找到了吗?跟姚斌彬说的也对上了。
张向阳:你是不是跟他们俩处出感情来了?他为什么要跟你说?他是想保命,好吗?
关键线索浮出水面,办案刑警视而不见。张向阳并不关心姚斌彬的死活,他只想着快点收工、早日结案。
在他的心里,已经提前预设了立场。张向阳潜意识里认定姚斌彬就是凶手,因此自然会像是智子疑邻一般,怎么看、姚斌彬怎么都像凶手。
于是,无论杜湘东说破大天,他就是固执已见。一旦理屈词穷,就开始给对方扣帽子——“你是不是跟他们俩处出感情来了?他为什么要跟你说?”
抛开事实不谈,你的屁股是不是歪了——这样的话术,是不是很熟悉?
世上所有的争论,只要变成立场和态度问题,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押运翻车、姚斌彬脱逃之后,杜湘东苦口婆心地劝他跟自己回去。当时,杜湘东信誓旦旦地对姚斌彬说,跟他回去,事情肯定能说得清楚。走投无路的姚斌彬相信了杜湘东,最终却还是被判死刑、含冤被毙。
两年后,案情终于真相大白,只是人死不能复生。姚斌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夏天。
对于姚斌彬的死,张向阳只是轻描淡写地自罚一杯,然后顺便给杜湘东递上了入职刑警队的文件。这不是对杜湘东的嘉奖,更像是给他的嘴贴上封条。
在张向阳看来,姚斌彬失去的只是生命,但苏队失去的可是前途啊。我们已经罚酒三杯、下不为例了,你杜湘东还想怎样?
从此以后,大家都在刑警队,你我就是一家人。张向阳们只想低调处理、内部消化,他们甚至都不愿给姚斌彬一个迟来的正义。
张向阳的心里横着一杆秤,他人的生死,自己的得失,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更加可怕的是,在巴南的山山水水里,张向阳不是个案。劝杜湘东少管闲事的看守所领导,要老同学不要管姚斌彬伤情的同学,张向阳之外,李向阳、王向阳们俯仰皆是、无处不在。
在杜湘东当场发飙、掀了桌子后,张向阳是这样劝他的,“把这字签了,咱往前看。”
果然是领导的儿子,这泰然自若的神情、这处变不惊的心态,细思极恐、不服不行。
来源:烟花五月下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