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微短剧这一新兴网络视听形态在我国迅速崛起,虽逐步成为网络视频平台力推的文艺类别,但小制作、“情绪化”是多数作品常见的标签。然而,这一常态正悄然发生转变:近期受到关注的《家里家外》《延乔兄弟》等作品,与以往微短剧留给人们的节奏快、情绪激烈、剧情反转频繁的
杨 慧
近年来,微短剧这一新兴网络视听形态在我国迅速崛起,虽逐步成为网络视频平台力推的文艺类别,但小制作、“情绪化”是多数作品常见的标签。然而,这一常态正悄然发生转变:近期受到关注的《家里家外》《延乔兄弟》等作品,与以往微短剧留给人们的节奏快、情绪激烈、剧情反转频繁的印象不同,展现了微短剧创作在艺术表达与文化表达层面的进一步探索。
《家里家外》立足川渝地域文化,在节奏依然较为紧凑的同时,叙事风格更为细腻温和;而《延乔兄弟》则由《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执笔,以微短剧的形式重新讲述陈延年、陈乔年兄弟的革命故事,彰显了主流价值与新媒体形式的融合可能。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微短剧正从“快消费”向“慢沉淀”转变,从吸引眼球的短时刺激,逐步迈向追求思想性与文化温度的精品表达。
回望微短剧这一媒介形态的发展历程,“微短剧元年”往往被认为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备案系统中首次设立“网络微短剧”类别的2020年。然而事实上,微短剧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至网络剧的初创时期。《报告老板》《万万没想到》等一系列早期作品已尝试以数分钟为单位构建完整故事雏形,初步探索了短篇幅剧集的可能性,那才是网络微短剧天马行空、不修边幅的1.0阶段。彼时的微短剧尚未形成明确界定,在网络视听中亦处于边缘位置,整体产量和影响力有限。而近年来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进入2.0时代的微短剧,集合竖屏模式的新样态,走出一条题材多元、风格独立的类型路径。
如今,微短剧的发展升级正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外溢效应。首先,微短剧正脱离手机屏幕、走向电视大屏,进一步实现从“网络内容”向“社会内容”的跃迁。2024年以来,湖南卫视、重庆卫视、浙江卫视等纷纷开始在电视上播出微短剧,北京卫视更是在黄金时段推出“BRTV自制精品微短剧展播”。这一切离不开广电总局的背后推动。国家广电总局在发布的《关于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意见(试行)》中,明确鼓励“推动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在电视大屏播出”“逐步推动台网广泛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其中固然有满足观众精神文化需求、打破以传统长剧和综艺节目等为主的单一节目格局的考量,更是以更高的制作标准、更广的受众监督助力微短剧精品化,同时促进大小屏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其次,随着微短剧走红,各行业开始重新思考新市场环境下的受众需求,如更青睐类型化的高密度、强节奏叙事逻辑等,已经开始反向影响包括长剧创作、文旅宣传等各文化领域。如2024年的现象级网剧《墨雨云间》,被不少观众称为“用短剧思维做长剧”的代表;讲述大学毕业生返乡、传承宣威火腿制作技艺的微短剧《我在风起的云端等你》,凭借尼珠河大峡谷、官寨村等当地自然与人文景观,带起了一股“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新风尚,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微短剧+文旅融合”重点精品项目。这种“拍剧即引流”的现实效应,成为新的传播载体与旅游引擎,显示出“微短剧+”对各行各业赋能的巨大潜力。
最后,微短剧的选题也在成为社会议题表达的新阵地。从空巢老人、老年防诈,到家暴、未成年人保护,微短剧以其贴近观众、节奏轻快的特点,以小的切入口让严肃议题得以鲜活呈现,唤起人们对一些现实问题的重视,为社会观察与讨论提供了独特通道。
短短几年间,微短剧开始从网生内容到主流话语、从感官刺激到情感共鸣的转向,在传播格局、文化表达等多个维度不断拓展着自身边界。未来,应延续“微短剧+”的正确方向,以更优质内容服务大众,在多元领域深度赋能,继续通过精悍篇幅参与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情感的伟大任务。(作者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