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将围棋与犯罪元素相结合的影视创作,更是前所未见。这种独特的搭配,初听时颇感意外,细想之下又觉得恰如其分,仿佛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在我有限的观剧经历中,以围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看得很少很少,能叫上名字的仅有《棋魂》与《未生》。
而将围棋与犯罪元素相结合的影视创作,更是前所未见。这种独特的搭配,初听时颇感意外,细想之下又觉得恰如其分,仿佛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为何会如此呢?
围棋选手所具备的深谋远虑、沉着冷静以及超强的心理博弈能力,恰恰也是犯罪高手所需的核心素质。
围棋,是一场阳光下的脑力战争,棋手们在棋盘上运筹帷幄,每一步都蕴含着深思熟虑的策略;而犯罪,则是阴影中的危险游戏,同样需要精心谋划,步步为营。两者共享着“策略家”这一底层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堪称“天衣无缝”的搭配。
或许正是被这种新鲜抢眼的题材所吸引,我第一时间便迫不及待地连刷了两集《棋士》。
【1】
从我的观剧体验来看,首先是完全没看够。
我迫切地想知道,崔业这个原本窝囊的围棋老师,究竟能变强变狠到何种程度。这种小人物逆袭的剧情,总是能紧紧抓住我的心,让我毫无招架之力。
其次是围棋与犯罪这个搭配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实在太好。《棋士》完全满足了我对这个组合的所有预期。
从第一集信用社中的“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到第二集借助“李代桃僵”策略偷梁换柱,围棋思维中最常用的三十六计,被巧妙地融入到了犯罪情节之中。
我真心希望,后续的剧情中能够加重这一要素的输出,毕竟这种精彩绝伦的呈现,实在是让我爱不释手。
从前两集和预告片来看,这部剧的气质偏向社会派,另一位导演妮妮则将其定义为“生活流罪案剧”。
因此,《棋士》并没有采用大量动作和血腥场面来博眼球,而是将重点放在讲述“人”的故事上。是什么让一个窝囊的围棋老师,摇身一变成为犯罪者?又是什么让血脉相连的两兄弟“反目成仇”?在这场亲兄弟上演的猫鼠游戏背后,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的生活,又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这些问题如同一条条线索,贯穿于整个剧情之中。
在如此这般明暗线交织的叙事中,下岗潮、阶级差距、官商腐败、治安恶化、教育医疗市场化等显著的社会问题均有所涉及。
这些社会问题,如同一个个真实的切片,勾勒出一幅写实生动的90年代南方小城生活图景。网友们仿佛能够透过屏幕,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看到小城中人们的生活百态。
在预告片中,有两幕对比很强烈。
前面是崔业惨兮兮的,看着账户里仅有的1800块钱,满脸愁容地想着如何才能凑齐给孩子的手术费。
紧接着,画风一转,他陡然变身成头也不回、气定神闲炸毁一辆车的犯罪大佬。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不禁对他的蜕变和演化过程充满了好奇。他的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又会有哪些因素推动他越陷越深,直到被深渊吞噬?
这一切值得我期待。
【2】
前面提到,《棋士》的核心是刻画“人”。
那么,编剧笔下的一众人物和他们的扮演者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两位男主,哥哥崔伟和弟弟崔业,两者一警一匪,现实中朝夕相处,暗地里却剑拔弩张。如何处理这种微妙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实则非常考验演技和沉淀。好在,王宝强和陈明昊两位戏骨,拥有丰富的表演经验。
陈明昊身上自带刑警大队长气质,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仿佛在诉说着警察的正义与威严。
而内娱又有几个演员,能把草根小人物演得入木三分呢?在这方面,王宝强自然当仁不让。他出身草根,对小人物的生活和心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能够将角色的喜怒哀乐演绎得淋漓尽致。
除了两位老师的精彩演绎之外,此片在刻画角色心理变化和生活境遇的剧作层面,也下足了功夫。
第一集伊始,随着新闻中关于“信用社抢劫案三死一逃”的播报,瞬间将网友们带入事件氛围。跪在墓碑前烧钱的背影,留下了全片第一个小悬念,不禁好奇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紧接着,剧情回到三天前,开始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这里通过几组经过精巧设计的戏剧冲突,快速交代了崔业崔伟哥俩,截然不同的身份处境。
弟弟崔业,本是一名职业棋手,却未能走上职业道路,只能在校任围棋老师,教一群完全不懂尊重人的熊孩子下棋。
刚刚在市围棋比赛获了奖,本应是值得骄傲的时刻,可奖金一分钱没拿到不说,奖杯也被学校充了公。更憋屈的是,他非但没有被当英雄看待,还被要求去陪赞助商下棋,而且要强行输棋。这对于热爱围棋的他来说,简直奇耻大辱,他坚决没有答应。
然而,这只是他悲催一天的开始。下班后,他答应给儿子买汉堡,却囊中羞涩。去银行取钱,结果碰上一个业务不熟练的业务员,耽误了不少时间。出来正要骑车,又差点被车撞。
这一系列的不顺,都在他心中积攒着怨火。直到他回到家,发现全家已经前往参加哥哥的庆功宴,只给他留下了漆黑的房间和一张小纸条。那一刻,他的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无奈。
另一边,哥哥崔伟,市公安局刑警大队队长,家庭圆满,有房有车。
因为刚刚在任务中立了功,整个小队聚在一起为其庆功,他也邀请了一家人前来参加。庆功宴上,大家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不断。
在这段算不上长的剧情中,有两组互文堪称精妙。
先是“庆功”这一点,崔业在市里获了奖,学校的功劳簿写满了赞助商的名字,对崔业的投入和付出却无人问津。
而反观崔伟这边,则是整个团队其乐融融地为他庆祝,一个个小嘴儿抹了蜜似的,情绪价值给足。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
然后是汉堡,对于崔业的收入来说,吃汉堡包显然是咬紧牙关才舍得买的存在。20元一套的儿童餐,已经超出他的一般消费能力。
但反观崔伟那边,买点汉堡就像洒洒水,庆功宴的主菜,也正是这一桌子的汉堡。这种消费水平的差异,也反映出两人生活境遇的巨大差距。
剧中崔业心理层面的第一次崩塌,正是在这场庆功宴后。
他彻骨地感受到了自己和哥哥的差距,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家庭里,哥哥都是更出色的那个。家里出了事,他也是第一个被通知的那个。也许是出于委屈,也许是出于嫉妒,他开始对哥哥产生排斥心理,扔掉了哥哥送给孩子的玩具,换成了自己买的。
这个举动也为后续崔业的转变留下伏笔,表明他并非外表看起来那般老实,或者说,再老实的人,也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阴暗的一面。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窝囊地生活下去,他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3】
看到这里,我便更加理解了什么是妮妮导演所说的“生活流罪案剧”。
人生如棋,棋如人生,崔业是棋手,但何尝又不是一颗棋子。在人生这张棋盘上,落子则无悔,一步走错,就只好用更多错棋去圆场。一步错,步步错,步步步错,直到无路可走。
毕竟能够掌控棋局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都和崔业一样渺小无助,只能被叫做宿命的大手推着走。
崔业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父母对哥哥的偏爱;在职场上,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在婚姻中,与妻儿面临诸多无法正常沟通的矛盾;在社会中,更是感受到阶层的差距。
这一切的一切,都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这也是为什么,《棋士》愿意花费大量笔墨,去刻画崔业在原生家庭、职场、婚姻、社会中的遭遇。在细致入微的叙事表达中,描绘出极具信服力的角色弧光。
工作中不被尊重、被无故降薪、哥哥混得比我好、前妻过得比我好、孩子治病费用是无底洞、好不容易有钱了却遇到劫匪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构成他在信用社中决意倒戈的动因。
崔业在信用社中的选择,看似是一时的冲动,实则是他长期压抑情绪的爆发。
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而这种渴望,在现实的打击下,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扭曲的心理。他开始利用自己的围棋智慧,策划犯罪行动,试图在犯罪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然而,犯罪的道路是一条不归路。一旦踏上,就很难回头。后续又会有哪些遭遇,让他越陷越深,直到被深渊吞噬,才是这部剧最牵动人心的点。让人忍不住想要继续追下去,探寻最终的答案。
来源:钓了条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