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个寻常的春日午后,阳光斑驳地洒在老旧的中文系教学楼上,沈卓然,这位年逾七旬、头发斑白却眼神依旧闪烁着文人光芒的教授,正埋首于古籍之中,他的世界仿佛与外界隔绝,只有文字的海洋和心底那份未了的浪漫情怀。
在一个寻常的春日午后,阳光斑驳地洒在老旧的中文系教学楼上,沈卓然,这位年逾七旬、头发斑白却眼神依旧闪烁着文人光芒的教授,正埋首于古籍之中,他的世界仿佛与外界隔绝,只有文字的海洋和心底那份未了的浪漫情怀。
沈卓然的生活在丧偶后变得格外宁静,也格外孤独。
他的妻子连亦怜,那个总能在他需要时给予温暖与照顾的女人,已在几年前因病离世,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思念和满屋的回忆。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在他平静的心湖投下石子,这一次,是因为一个名叫聂娟娟的女科学家。
聂娟娟,一个在科学领域有着不凡成就的女性,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文学与绘画造诣。
两人因缘际会,始于一场关于昆曲的报刊笔战。
沈卓然对某篇昆曲评论文章大为不满,而作者正是聂娟娟。
她以理据充足、文采飞扬的回应,彻底征服了沈卓然的心。
这场意外的“交锋”不仅让沈卓然认识到了自己的狭隘,更让他被聂娟娟的才情深深吸引。
于是,一封诚恳的致歉信悄然送到了聂娟娟的手中,信中不仅有对先前偏见的道歉,更有对她才华的由衷赞赏。
这份意外的谦逊与真诚,悄然打开了两人交往的大门。
他们开始通过电话,每日固定地分享生活点滴,互寄写满诗意的明信片和手绘的扇面。
聂娟娟绘制的杜丽娘扇面,成了沈卓然心中最温柔的风景,而沈卓然吟咏的诗词,也让聂娟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灵共鸣。
一次,聂娟娟邀请沈卓然共赴一场竹林中的昆曲雅集,细雨绵绵中,两人并肩而坐,听着那悠扬的曲调,仿佛穿越到了《牡丹亭》的梦境之中。
那一刻,沈卓然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情感冲动,他意识到,自己已深深爱上了这个女子。
然而,当这份感情即将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一切美好戛然而止。
聂娟娟坦承了自己曾是一名乳腺癌患者,这一事实如同一道刺眼的闪电,瞬间照亮了沈卓然内心深处的恐惧。
他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起亡妻连亦怜因病痛折磨的模样,那种对疾病与死亡的深深恐惧,瞬间涌上心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心理防线。
沈卓然的逃避,让聂娟娟感到了深深的失望与无奈。
她明白,自己无法成为他心中的避风港,那个人,终究还是更需要一个能在生活上给予他实际照顾的伴侣。
于是,聂娟娟没有争吵,没有挽留,只是默默地收拾好心情,选择了不辞而别。
她留给沈卓然的,除了那扇绘有杜丽娘的扇面,还有一封简短而深情的信,信中写道:“愿君安好,勿念旧情。”
沈卓然的世界再次陷入了沉寂,他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是否太过自私,忽略了对方同样需要一份真实而可靠的情感依托。
老友们的劝说,让他更加矛盾,他们劝他放下过去,珍惜眼前人,可沈卓然心中那份对纯粹精神共鸣的渴望,却又让他难以释怀。
就在这时,彭玉兰走进了他的生活。
她温柔务实,崇拜沈卓然的才华,更愿意成为他生活中的依靠。
然而,沈卓然内心深处,总有一个位置,是留给那份已逝的情感和未曾触及的完美。
彭玉兰的出现,虽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却也让他意识到自己终究无法完全放下过去。
时间一天天过去,沈卓然在自我挣扎与外界压力下,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
人到老年,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灵魂的契合,更是生活的相依相伴。
他开始尝试接受彭玉兰的陪伴,虽然这份感情没有与聂娟娟那般激烈与浪漫,但却更加踏实与安心。
聂娟娟的离开,成了沈卓然心中永远的遗憾,但他也学会了珍惜眼前人,学会了如何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平衡。
而彭玉兰,则用她的温柔与坚韧,慢慢填满了沈卓然心中的空缺,让他感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幸福。
故事的最后,沈卓然常常会在闲暇时,拿出那把绘有杜丽娘的扇面,轻轻摩挲,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
他知道,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些人,一些事,成为永远的记忆。
而他和聂娟娟的那段情缘,虽未能开花结果,却也如同昆曲中的一场梦,美丽而哀愁,让人难以忘怀。
来源:开朗海燕1TzZy9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