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玲在宋莹的店里,看到墙上有一个大相框,里面有一张以前的公债券,那是当年她本来想包给小敏的。
大结局的时候,黄玲去广州找宋莹玩。
黄玲在宋莹的店里,看到墙上有一个大相框,里面有一张以前的公债券,那是当年她本来想包给小敏的。
之前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要出现这个情节。
二刷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这张公债券,就是她俩多年友谊的见证,而且是铁证。
当然,说起这张公债券,还得提及当年包红包的事,以及当时的主要人物张阿妹。
当时,是宋莹她们搬到小巷的第一个春节,三家人聚在一起,互相给孩子们压岁钱。
宋莹花2块5毛钱包了5个红包,结果却只收回5毛钱和1张过期的公债券,这可把她气坏了。
可是,那个过期的公债券,其实是黄玲给的,她本打算送给张阿妹的亲生女儿小敏,却阴差阳错落到了林栋哲手中。
而宋莹却一口咬定是张阿妹给的,从未怀疑过黄玲。这一点很重要,说明宋莹一直是很认可黄玲的人品,这正是她俩长年友谊的基础。
与此不同的是,在宋莹心中,张阿妹人品不行,她就是那个会给过期公债券的人。
宋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设立场?因为,宋莹和黄玲对张阿妹的印象已经根深蒂固。
宋莹和黄玲不喜欢张阿妹,而且这种不喜欢并非无端而来,而是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观察。
张阿妹刚嫁给老吴那会,宋莹和黄玲并没有刻意疏远她。
相反,她们对老吴的两个孩子十分怜惜,常常变着法子对这2个孩子好,要么给点吃的,要么给点日用品什么的。
她们期待张阿妹能像一个真正的母亲那样关爱这两个孩子。
然而现实却是,张阿妹一点都不善良,把好吃的全给了自己的女儿小敏,姗姗姐弟什么都没有。
甚至姗姗想夹一块肉吃,都被张阿妹那恶毒的眼神盯上半天。小军三岁就能在宋莹家狂吃了三个大包子,足见在家中饥饿的程度。
对于宋莹和黄玲这样"都为人母"的女性来说,这种苛待孩子的行为是无法容忍的。
她们之所以不喜欢张阿妹,正是因为张阿妹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展现出了刻薄与冷漠。
这次红包事件,张阿妹的贪婪更是暴露无遗。
她一来就嚷嚷着要给孩子们发压岁钱,看似热情,实则精于算计。
因为她家有3个孩子,黄玲家有2个孩子,宋莹家只有2个孩子。不管怎么分,张阿妹都是最终获利者。
黄玲和宋莹早已看穿这贪小便宜的小心思,所以,黄玲才想给张阿妹的亲生女儿小敏一个"薄"红包,以此表达对张阿妹偏心行为的不满。
张阿妹不仅苛待继子女,还擅长道德绑架。
有次宋莹请黄玲和筱婷吃面条,被张阿妹知道后,她阴阳怪气地说:"吃个面条都不叫上姗姗和小敏,还以为平时宋莹对姗姗有多好呢!"
这话听着就荒谬。宋莹连自己的丈夫和儿子都没带,凭什么要带上别人家的孩子?更何况是她自己掏钱!
张阿妹这种行为,典型的是在用"善良"绑架他人,让别人不得不应和她的算计。
与张阿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宋莹和黄玲的友谊。
宋莹看到姗姗发育了却没有内衣,便拿出自己家的零头布,请黄玲给姗姗做了两件小内衣,两人都很热心,一拍即合。
黄玲虽然在红包事件中"整"了张阿妹一把,但平时却是个懂得分享的人,她也不占人便宜,连冰箱电费这样的小事,她都主动提出要平摊。
这就是真正的友谊。不是斤斤计较,而是"你敬我一尺,我让你一寸"。
她们之间没有算计,只有真心实意的互相帮助。即使有小摩擦,也很快被理解和包容所化解。
宋莹和黄玲选择疏远张阿妹,并非小气或狭隘,而是基于对人性的清醒认知。
与其被张阿妹这样贪婪、刻薄、爱算计的人消耗精力和情感,不如保持适当距离,把真心留给值得的人。
其实,现实生活中,“黄玲”和“宋莹”不常有,但“张阿妹”到处都是。
她们总想占便宜、斤斤计较,还道德绑架,往往会把简单的人际关系变得复杂而疲惫。
而知道远离这样的人,也许是我们能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毕竟,生活已经够艰难,我们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些只会带来负能量的关系上。
来源:郭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