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五晚上,我瘫在沙发上刷完《棋士》大结局,正感慨王宝强演的黑化小人物还挺带劲,朋友圈突然蹦出一条吐槽:“看《沙尘暴》记得备晕车药!”好家伙,点开评论区直接笑死
上周五晚上,我瘫在沙发上刷完《棋士》大结局,正感慨王宝强演的黑化小人物还挺带劲,朋友圈突然蹦出一条吐槽:“看《沙尘暴》记得备晕车药!”好家伙,点开评论区直接笑死
——有人吐槽镜头晃得“连凶手都看不清”,有人哀嚎“演员演技在线但镜头在蹦迪”,更有人灵魂发问:“这届国产悬疑剧是不是在玩‘拆东墙补西墙’?”
王宝强憋了12年搞的《棋士》,镜头稳得像教科书,但剧情漏洞多到能当筛子用;段奕宏的《沙尘暴》号称“烧脑天花板”,结果镜头晃得观众直呼“脑浆子要摇匀了”。
最绝的是,两部剧的评论区被同一句话屠版:“但凡《棋士》借《沙尘暴》的编剧,《沙尘暴》借《棋士》的摄影组,咱也不至于遭这罪!”
当观众看个剧得像拆盲盒——赌镜头不晕、赌剧情不崩、赌演员不垮,所谓的“悬疑盛宴”就像点了份麻辣烫,结果辣椒油里飘着两片菜叶子。
追《沙尘暴》的网友最近发明了一个新词——“晕剧症”。
有人边看边往太阳穴抹风油精,有人把iPad绑在跑步机上追剧,最绝的是某位程序员老哥,直接写代码把画面稳定算法嵌进播放器。
这些魔幻操作背后,是观众对“镜头蹦迪”的集体抗议。
反观《棋士》,王宝强饰演的崔业在黑化路上疯狂飙戏:从被同事欺压时捏紧的拳头,到第一次作案后洗手的颤抖,细节拉满。
但编剧偏偏给他安排了个“天才犯罪”人设——银行金库密码靠猜,警察查案全靠自首,这哪是悬疑剧?简直是《走近科学》之未解之谜。
网友的吐槽比剧情更精彩:“《棋士》的编剧是不是AI生成的剧本?”“《沙尘暴》的摄影师上辈子是摇奶茶的?”
更有人扒出业内秘辛——某平台算法显示,晃动镜头能提高15%完播率,因为观众得瞪大眼睛找焦点。这年头,拍剧不琢磨剧本改研究眼动仪了!
当我们在深夜忍着晕眩追剧时,要的不是镜头语言多么先锋,而是能看清段奕宏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多少秘密;当王宝强在雨中嘶吼时,我们要的不是他如何避开所有监控,而是小人物的绝望如何步步累积。
观众早就受够了在“精美PPT”和“3D眩晕体验”之间二选一的憋屈。
有个细思极恐的现象:明明《棋士》剧本稀烂,《沙尘暴》镜头劝退,但它们的播放量却稳居平台前十。这就像明知是预制菜,我们却还在直播间抢券——影视行业的“劣币驱逐良币”早已形成闭环。
更荒诞的是,某制片人在访谈中透露:“现在资方验收项目,先看有没有能剪成抖音爆款的30秒镜头,谁在乎90分钟的故事线?”当创作变成算法游戏,段奕宏们越是卖力表演,就越像在废墟上跳芭蕾——美得悲壮,但终究救不了垮塌的舞台。
来源:陶都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