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为何海瑞反对浙江衙门变卖沈一石织机?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02 13:30 2

摘要:《大明王朝1566》中,浙江大案后,胡宗宪的军需没有了着落,于是首辅严嵩下令抄了沈一石的家。

《大明王朝1566》中,浙江大案后,胡宗宪的军需没有了着落,于是首辅严嵩下令抄了沈一石的家。

但谁也没有想到,沈家并没有多少现银,沈一石的家产只有固定资产织机和店铺。

于是郑必昌等人想着变卖织机,并且是卖给胡宗宪的徽州同乡,这个主意并不是他们想出来的,而是杨公公根据吕公公来信提出的。

之后赵贞吉被派到浙江任巡抚,海瑞成为审郑、何的陪审。

海瑞见到赵贞吉,明确反对赵大人默许郑泌昌、何茂才以及杨金水的这种徽商贱价购买沈一石资产的行为。

海瑞的认知中,查抄沈一石的家产,应该收归国库,而不是低价卖给徽商。

海瑞与赵贞吉见面时,海瑞就提出自己的疑问?

不粘锅赵贞吉此时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一心要揣摩嘉靖的心意,怎么会忤逆。对于不听话的下属,他马上偷换概念。

把“海瑞反对贱价卖沈一石家产”变成“海瑞反对卖沈一石家产”,将一顶大帽子扣在他的头山,再上升高度,就是耽误胡宗宪前方抗敌。

海瑞察觉了赵贞吉的偷换概念,于是再一次强调,我不反对变卖沈一石家产。

但我反对的是“贱价卖给徽商”,并且织造局插手,这些商人就会变成沈一石第二,那么改稻为桑仍然要搞,老百姓仍然要受到盘剥。

海瑞最不能看到百姓们继续遭到盘剥,受苦。

海瑞认为赵贞吉这么糊弄,直接把沈一石的家产转卖徽商。

这一次海瑞前来担任陪审官,他希望能拿到郑何,严党这些年贪墨的证据。

那么浙江贪墨的证据也就没有了,案子还怎么查。

沈一石家产贱卖其实是权力集团的利益洗牌,随着调查深入,海瑞也知道沈一石,织造局以及嘉靖的关系。

嘉靖修道,养道士、修宫殿、做法事开销巨大,国库的钱也不能随时支取,于是嘉靖搞出了曲线救国。

让织造局下场去参与,织造局是为皇帝服务的,由司礼监控制,其实就是嘉靖的小金库。

改稻为桑严党是主要执行人,司礼监、严党和浙江官场都是有分成比例的。

织造局一般不出面直接参与,由商人出面去做,比如织造局的沈一石,就算出了问题,直接甩锅给商人即可。

杨金水在江南的责任,就是为嘉靖管理小金库,不停为他赚钱。

因此他努力谈下50万匹丝绸出口订单,为了完成订单,才下场参与改稻为桑。

改稻为桑完成,他们控制了整个产业的上下产业链,就会真正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

第一步通过低价兼并土地,降低了生丝的收购成本。这自然是严党和浙江官府去做。

所以严世蕃下令毁堤淹田,之后郑何就逼迫沈一石去收购土地。

第二步官家收购一律是“半价收丝”,降低生产成本。

有了官府许可,收购一律是“半价收丝”,降低了织造局生产丝绸的原料成本,利润更高。

赵贞吉接手浙江后,在淳安就要半价收丝,遭到海瑞的反对。

第三步给宫里当差织丝绸一律免税,这些钱省下来,把原本应该进户部税库的银子搬到了自己小金库。

嘉靖虽然贪恋钱财,可还没有到自己下场来捞钱,于是找到严党白手套和制造及配合。

道长的目的就是将收归国库的资产,侵吞了。

官员们心知肚明,不说破。遇到海瑞这样的官员,心怀天下,就要说明白。

胡宗宪曾经说过一句大明的弊端,家国不分。

这一招,目的就是为了无缝链接寻找新的沈一石,好让他们继续替宫里当差,帮嘉靖捞钱。

还有一个目的是要给胡宗宪泼点脏水,好拿捏他。

赵贞吉和徽商,就是签了合同,但资产却没办理过户。

赵大人留了个心眼,嘉靖还没有确认新的代理人,这几个徽商就是临时性的,好好干活。

不得不说,赵大人的权谋水平绝对排得上号,透露了嘉靖的想法,做事留有余地,他进退有度。

海瑞站出来,反对变卖沈一石织机。

他明知道这样做得罪的不仅是织造局,甚至还有嘉靖。

但他毅然决然的这么做,就是想要扭转“家国不分”的坏风气。海瑞确实是一个勇士,国之利剑。

来源:落水的焱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