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后半生》演员演技大起底,张国立“没文化”,佟大为最划水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01 17:31 3

摘要:作为核心角色退休教授沈卓然的扮演者,张国立的演技被普遍认为“稳定但缺乏突破”。在葬礼晕厥、医院表白等重头戏中,他通过颤抖的手指、含泪的眼神,将丧偶老人的孤独演绎得细腻动人。

近日,央视家庭剧《我的后半生》开播后引发热议。这部聚焦老年婚恋题材的作品,凭借张国立、梅婷、许娣等老戏骨的加盟,首播即登顶全国收视率榜首。

然而,随着剧情推进,观众对演员演技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有人盛赞“老戏骨飙戏过瘾”,也有人批评“角色失真、表演浮夸”。

作为核心角色退休教授沈卓然的扮演者,张国立的演技被普遍认为“稳定但缺乏突破”。在葬礼晕厥、医院表白等重头戏中,他通过颤抖的手指、含泪的眼神,将丧偶老人的孤独演绎得细腻动人。

然而,部分观众指出,其形象与“文学系教授”的设定存在割裂感:剧中频繁出现的市井化台词(如“我这岁数说喜欢就像隔夜的茶”)和过于接地气的行为(如与护士长火速同居),削弱了知识分子的儒雅气质,更像“普通老头”而非学者,没有一点书卷气。

这一争议或与剧本设定相关。原著中主角原型为高干级作家,而剧版将其降级为普通退休教授,导致角色社会地位与剧情冲突(如轻松住进高干病房、震慑医闹等情节)。张国立虽尽力诠释,却难掩角色逻辑的漏洞。

佟大为饰演的儿子沈青,被观众评为“最平淡角色”。其表现虽无硬伤,但延续了《虎妈猫爸》等剧中的“温吞丈夫”形象,缺乏层次感。

面对父亲再婚的财产焦虑、妹妹的激烈反对等冲突时,他的反应始终停留在皱眉、叹气等程式化表演中。

更引发吐槽的是与梅婷的“姐弟感”——两人实际年龄仅差4岁,但梅婷的憔悴妆容与佟大为的冻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削弱了夫妻关系的可信度。

有观众犀利评价:“佟大为仿佛在演都市剧流水线上的标准配件,连情绪波动都像AI设定。”之前在热播剧玫瑰故事里面也没有任何突出的表现。

许娣饰演的亲家母孙宝琴,无疑是争议最大的角色。从葬礼上《好日子》铃声闹剧,到阴阳怪气嘲讽“护士长图房产”,她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和尖刻台词承包全剧笑点。

然而,这种“薛甄珠2.0”的表演模式引发强烈反感:过度戏剧化的撒泼(如葬礼嚎哭急停、拖鞋藏匿挑衅)被批“脱离现实”,甚至有观众直言“许娣的聒噪让人想静音”。

究其原因,角色设定本身存在矛盾——作为大学教授家庭的亲家,孙宝琴的小市民特质被极端放大,其行为逻辑(如葬礼捣乱、房产算计)更像狗血剧标配“恶婆婆”,与剧集标榜的“现实主义”背道而驰。

相较之下,梅婷饰演的儿媳刘丽娜获得较多认可。她褪去《父母爱情》中的知性光环,以搓澡巾不离手、风风火火闯厕所的市井形象,精准刻画了中年主妇的疲惫与热心。

尤其在调和公公与子女矛盾的戏份中,她通过眼神流转(担忧→无奈→坚定)展现人物成长,被赞“自然如生活切片”。

不过,亦有观众认为该角色未能突破家庭剧“贤妻”模板,在房产纠纷、代际冲突等关键剧情中缺乏主动性,沦为功能型配角。

周野芒饰演的亲家公丁穆、韩童生出演的老友苟秉强等配角,虽演技在线,但戏份有限难显锋芒。尤其是周野芒的角色,多停留在插科打诨的喜剧辅助位,未能复现《水浒传》林冲式的深度塑造。

而杨童舒(护士长连亦怜)、邬君梅(乐水珊)等女性配角,因剧本对“老年玛丽苏”的倾斜(如年下恋、替身文学),表演空间被浪漫化情节压缩,未能充分展现实力。

演员表现的分化,本质折射出剧作核心矛盾:一方面试图以轻喜剧解构老年婚恋的现实痛点(如房产、代际冲突),另一方面又陷入“男性中心主义”的叙事窠臼。

当70岁的教授被设定为“婚恋市场香饽饽”,与年轻女性展开多角恋时,观众难免质疑:“若性别互换,这样的剧情是否成立?”

此外,对“书卷气”的忽视、对市井喜剧的过度依赖,使得本应深刻的老年情感探索流于表面。正如网友吐槽:“这不是《我的后半生》,而是《老男人的春天》。”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桃子娱乐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