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剧《小巷人家》中,庄超英的“愚孝”让观众血压飙升:父母明目张胆地吸血补贴小儿子,却逼着大儿子一家当血包;而庄超英明明知道父母偏心算计,他却坚持做“二十四孝长子”。
电视剧《小巷人家》中,庄超英的“愚孝”让观众血压飙升:父母明目张胆地吸血补贴小儿子,却逼着大儿子一家当血包;而庄超英明明知道父母偏心算计,他却坚持做“二十四孝长子”。
这看似荒诞的行为背后,藏着中国式家庭最扎心的生存逻辑。
一、被PUA的“长子使命”:孝道是枷锁更是毒药
庄超英从小就被父母灌输所谓的“牺牲哲学”:“你少吃一口,弟弟妹妹就能多吃一口”。
父母的话如同紧箍咒一样套住他——工作之后他把工资全额上交,只因父母一句“供你读书欠了外债”,哪怕他读中专其实是免费的。
那些钱,都用来给弟弟结婚用了,父母没有给他的妻子彩礼,甚至还惦记大儿媳陪嫁的缝纫机,却给小儿子办风光婚礼。
更可怕的是精神驯化:庄家二老不断强调“你是大哥要撑起整个家”,让庄超英把剥削当成荣耀。
当妻子黄玲撕破脸反抗时,他反而觉得妻子“不懂事”。
这种扭曲的责任感,让他在家族聚餐时默许妻女在厨房吃饭,还很得意地对黄玲说她给撑起来了,甚至配合父母把女儿当丫鬟使唤。
就像网友吐槽的:“庄超英不是孝顺,是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把施虐者当救世主。”
二、报恩心理:一碗掺着玻璃渣的“亲情鸡汤”
庄超英反复念叨:“当年父母供我读中专不容易。”这句话成了他自我洗脑的咒语。实际上,庄家二老供他读书并非出于爱——他们需要有个“体面工作”的儿子当长期饭票。
但庄超英死死抓住这点“恩情”,就像溺水者抓住稻草:
明明发现父母谎称“还债”骗走他全部工资,却用“父母也有难处”自我安慰。
女儿被爷爷扇耳光后,他第一反应是责怪孩子“不懂尊敬长辈”。
觉得女儿故意磨蹭不去爷爷奶奶家,直接给了女儿一记耳光。
父母对他的所谓“恩情”,实际上就是搀着玻璃渣的“亲情鸡汤”,庄超英一直都在自我灌输“父母因为爱我才有什么事情都找我”。
三、面子工程:活在别人嘴里的“模范孝子”
作为中学老师,庄超英最在意的不是妻儿感受,而是街坊邻居那句“庄老师真是个孝子”。
当母亲不让妻女上桌,他选择沉默;
当母亲让女儿住过去当晚间“保姆”,他举手赞同。
外人都看出庄家二老偏心,他却坚持每月给钱,生怕落下“不孝”话柄。
最讽刺的是,当他因工厂效益差暂停给钱时,父亲直接吼出:“我只当你死了!”这一刻,“孝子”人设彻底崩塌,但他依然选择继续当血包——没了“孝顺”标签,他在亲友圈就什么都不是了。
四、情感绑架:缺爱的人最容易沦为傀儡
庄超英的“愚孝”本质是场情感勒索。父母从小给他植入“不被爱的恐慌”:
每次给钱后父母假意夸赞:“还是老大懂事”
故意在邻居面前说:“超英最孝顺,以后就靠他了”
这种打一巴掌给颗糖的操作,让庄超英陷入恶性循环:他越不被爱,就越想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就像弹幕说的:“他拼命孝顺的样子,像极了跪着要糖的孩子。”直到女儿筱婷怒吼:“阿爹阿婆根本不喜欢我们,他们只喜欢有用的人!”他才惊觉,自己用半辈子追求的“父母认可”,不过是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庄超英的悲剧提醒我们:当孝顺变成一场自我感动的苦情戏,本质上是用家人的痛苦换取道德优越感。
真正的孝道不该是单方面吸血,更不是培养新一代“庄超英”。就像剧中觉醒的庄筱婷所说:“孝顺不是给钱当冤大头,而是让恶人知道作恶要付出代价。”
这场持续两代人的“孝顺PUA”,终于在年轻一代的反抗中走向终结。当庄超英最终学会把工资交给黄玲,当向鹏飞、庄图南等人拒绝成为新血包时,我们才看到希望——打破愚孝循环的关键,从来不是更“孝顺”,而是更“自私”地爱自己。
来源:叶叶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