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是,那个伪编剧,继续招摇过市,甚至开起了编剧课,让些无知小白写剧本给他看评,其为人之下作,其脸皮之厚,已经是一个地质学难题,完全没法讨论。
林外传看了n多遍了,已经熟悉到台词都快背下来,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能与之媲美的电子榨菜
《爱情公寓》还是先排除掉吧。
我个人的想法是,如果它的伪创作者,要钱不要名,搞低调一点,也就还则罢了,毕竟观众无罪,可以承认剧作本身的价值。
问题是,那个伪编剧,继续招摇过市,甚至开起了编剧课,让些无知小白写剧本给他看评,其为人之下作,其脸皮之厚,已经是一个地质学难题,完全没法讨论。
值得反复观看,是互联网新的观影习惯下,对优秀影视剧的肯定。
但是,我觉得优秀的影视剧作品,值得反复观看并不算是标配,而是需要符合了一些特征。
第一种,氛围感属性
《武林外传》,每个故事并不那么惊心动魄,戏剧冲突并不强烈,但是它描绘了一个客栈,集齐了一群个性鲜明又充满普通现代人优缺点的朋友,它构造了一个非常稳定,和谐的社交氛围。
以一个细节来说,剧中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技术问题:演员带着台词,带着声音入场的时候,其实采声音的明显是跟不上的,这个明显的录音缺陷,由于经常出现,甚至有点风格化了,不断提醒了观众,感知周围的空间。
这种氛围化的感觉,让人看着它容易放松下来,剧情未必时时出彩,都是一些小幽默穿插,但是,作为情景剧,其调性是比较稳定的,闲适的。人们每次打开这个剧,都有置身其中的感觉。
作为对比,同样是情景喜剧的《冤家对对碰》,其实更强调有趣的剧情结构,戏剧性很强,包袱裹得很厚重,这种情景喜剧,当最终揭开包袱,公布答案的时候,你会爆笑,超级好笑,但是下次再看,已经没有悬念了,它场景变化较多,前后风格差异大,没有那种稳定的氛围感,可重复观看性不强。
《重庆森林》也有不错的氛围感,重庆森林虽然场景不少,但都难逃香港闹市的氛围,总是吵吵闹闹的,不是街道汽车声,就是飞机起落声。再安静一点,就拿音乐补充。在最安静的下半夜的酒店开房场景中,还增加了电视剧里播放的粤语残片。这种闹的氛围感,属于放松身心的“白噪声”,就是人在无序的无意义的吵闹声中,反而更容易获得放松感,所以,我也会反复看这种,白噪声氛围感的电影。
第二种,话唠属性
除了主体的剧情框架以外,有的影视剧会设计不少角色的闲话,废话。比如《少年包青天》,作为一个侦探剧,真相只有一个,当第一次观影,答案被揭晓以后,重新再看一遍,剧情都会腻歪起来了。但是,少包当中,有不少年轻人之间斗嘴的桥段。看人吵架是最不无聊的事情,你看如今的一些网络游戏直播,一些群播的,都整斗嘴这么一出。只要有不停的斗嘴,闲话,电视剧再重头看时,也不会觉得无聊。
作为对比,后几部少包,不如前面的强的原因就很明显,随着展昭的长大,青春期了,公孙策害了眼疾,经历人生坎坷了,包拯体制化,职业化了,一个个心中都有淤积,话少了,就没意思了。
另外,比较有话唠属性的电影,还有《低俗小说》。
《低俗小说》的话唠则更是技高一筹,在反复观看《低俗小说》以后,你会逐渐发现,看似不经意的闲话,废话,逐渐对主角性格和在关键剧情中的决策产生影响。你反复观看其话唠对话,总有新发现。
话唠是保持影视剧新鲜感的良方,当你反复观看电视剧的时候,主剧情基本在脑子里如流水一般出来,但是和主要剧情毫无关联的话唠对话内容,总会给你一点没有记住的新东西,让你再次观影时,产生新鲜感。
第三种,就是多决策主体属性
在主要剧情的目标中,有多个参与博弈的主体,各有手段,各怀鬼胎,常常能提供影视剧的多个观影视角,提高了重新观影的趣味。
比较典型的,是《甄嬛传》和《雍正王朝》,后宫佳丽有数十,夺嫡有九子,所以势力方很多,剧情穿插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积极参与博弈。所以,电视剧总有新的解读视角。
当然,这也很考验剧作者的水准的,如果做不到处处用心,光靠观众脑补,也很难脑补出一个宏大的博弈剧情来。
《甄嬛传》是爽文的底子,原著作者流潋紫在故事宇宙的创意方向,给出了极高的价值,但是,要把各方势力的行为逻辑理顺,使其成为反复观看的现象级影视剧,这盖不住,是剧改编剧的功劳。
作为《甄嬛传》的对比,当然是流潋紫自己操刀的《如懿传》,差距就主要在,多角色博弈的剧本创作上了。多角色的把控,就比单个大女主的爽文底子更考验专业性了。
聚焦单个主角的爽文并不算过错,聚焦单主角的爽文同样精彩,但在可重复观看,这个属性上,就是比较吃亏的。
《雍正王朝》的对比,《康熙王朝》,要我看来,其实也是非常不错的电视剧,它非常符合传统电视媒介时代,那种看剧追剧,引人入胜的电视剧的技法。只是在如今这个把好剧摊开了反复咀嚼的互联网观影环境下,确实显得单薄了。
第四种,隐喻属性,映射属性
所谓,一个恶霸请一个土匪吃饭,多简单的事,被你们搞得乱七八糟的。
带有隐喻特色的电视剧,总是在时代需要它的时候,被重新唤起。
比较突出的就如《西游记》,西游记的隐喻特点,并非互联网时代无聊的好事者整出来的玩意儿,甚至有古书证明,早在封建社会,就有人非常详细的,解读西游记的官场隐喻。
有了隐喻特点的电视剧,就能够超越时代,被人反复提起和重新观摩。
来源: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