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作为一个观看过原著和电视剧的局外人,我想说,书与剧本身的表现方式就不一样,且传播途径,受众也不同,自然是会有出入的。
今日看某平台热点,发现莫言也在追《北上》这部剧,而且很上头。
看来好的作品,并不是只有普通人才喜爱,创作者们也会去关注和追逐。
但是,不论是什么作品,有好的声音,也会有质疑的声音。
《北上》也不例外。
很多人说这部剧没有原著好看。
而作为一个观看过原著和电视剧的局外人,我想说,书与剧本身的表现方式就不一样,且传播途径,受众也不同,自然是会有出入的。
我一位40+的女性站在家庭角度,女性角度,还蛮喜欢这部剧的,尤其喜欢剧中白鹿的这个角色夏凤华。
为何会如此喜欢夏凤华?
一、“不被定义的野草”:撕掉标签的生存法则
夏凤华初登场时,短发钢牙、皮肤黝黑,像运河边倔强生长的野草,与“白瘦幼”的审美霸权背道而驰。
编剧赵冬苓直言,这个角色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真实”。
她拒绝成为男性凝视下的“完美女性”,既不是温柔解语花,也不是美强惨大女主。
她的“不讨喜”,恰恰戳中了社会对女性规训的虚伪:为何女性必须精致脆弱?
为何不能像野草般野蛮生长?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女性角色往往被强行塞进“柔弱”“善良”“需要拯救”的模板里。
而夏凤华的出现,却像是对这种刻板印象的当头棒喝。
她用行动证明,女性可以不被定义,可以拒绝被标签化。
她不是温室里的玫瑰,而是暴雨中的野草-越是践踏,越要向着天空拔节。
二、“拒绝爱情”背后的清醒:当代女性的生存博弈
当邵星池满眼真诚地表白时,夏凤华的拒绝让观众哗然。
但细看她的选择,分明是一代女性的集体觉醒。
她见过叶小卉的甜蜜崩塌,目睹运河边无数破碎的婚姻,深知“爱情不是救生圈,而是漩涡”。
她拒绝的不是爱情,而是将人生价值寄托于他人凝视的陷阱。
这种清醒,让无数在催婚压力下挣扎的女性热泪盈眶-原来“不将就”才是最高级的自爱。
在传统观念中,女性似乎总是被期待着找到一个“归宿”,仿佛婚姻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但夏凤华用她的选择告诉我们,婚姻不是女性的唯一归宿,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最重要的。
据《2025中国女性生存报告》,68%的都市女性因“恐婚”焦虑,夏凤华的抉择正是对“必须结婚”社会规训的无声反抗。
三、“青梅竹马”的祛魅:从“兄弟”到“爱人”的性别突围
谢望和最初的心动对象是脆弱美丽的马思艺,而非“像兄弟一样”的夏凤华。
这揭露了女性成长中最隐秘的困境:当女性活得太“强”,反而被剥夺了“被爱”的资格。
但夏凤华用十年时间完成了逆袭——她不需要扮柔弱求怜爱,而是用坚韧与智慧让爱情回归平等。
这种“强强相爱”的模式,正是对“霸道总裁救赎小白花”叙事的彻底颠覆。
在传统爱情故事中,女性往往被描绘成需要被拯救的弱者,而男性则是拯救者。
但夏凤华打破了这种模式。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女性可以独立、坚强,也可以拥有平等的爱情。
她不需要依靠任何人,她本身就是自己的英雄。
爱情从来不是拯救弱者的童话,而是强者与强者的惺惺相惜。
四、“原创角色”的隐喻:被流量时代误解的女性力量
原著中并无夏凤华,这个角色被质疑是为演员白鹿“量身定制”。
但更深层的隐喻是:主流叙事中向来缺乏“夏凤华式”的女性-不靠身世凄惨博同情,不靠金手指逆袭,只凭一股莽撞的生命力野蛮生长。
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抗影视工业对女性角色刻板化塑造的一记重拳。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女性角色往往被强行塞进“柔弱”“善良”“需要拯救”的模板里。
而夏凤华的出现,却像是对这种刻板印象的当头棒喝。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女性可以不被定义,可以拒绝被标签化。
她的存在,是对传统叙事的挑战,也是对女性力量的重新定义。
“女性角色去标签化”登上热搜,网友疾呼:“我们需要更多夏凤华,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大女主爽文”。
五、运河边的启示录:每个女性都是自己的“北上”
夏凤华最终活成了运河的隐喻-看似温顺流淌,实则暗藏冲破堤岸的力量。
她拒绝被定义、拒绝被拯救、拒绝被规训,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女性主义的本土化表达”:不喊口号,不贴标签,只在生活的褶皱里默默改写命运。
在传统叙事中,女性往往被期待着找到一个“归宿”,仿佛婚姻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但夏凤华用她的选择告诉我们,婚姻不是女性的唯一归宿,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最重要的。
她的故事,是对传统女性角色的颠覆,也是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北上不是地理迁徙,而是女性从“被书写”到“自我书写”的精神长征。
夏凤华被误解,因为她活成了社会最害怕的样子-一个不讨好、不妥协、不解释的女性。
但正是这些“误解”,照见了我们时代的性别困境。
当运河的水继续流淌,愿每个女性都能如夏凤华般,在命运的暗礁中劈出自己的航道。
...end...
作者说
嗨,大家好,我是心海撷英,好久不见!
因为身体原因,停更1年3个月了。今年我又回来了。
欢迎关注,持续不断更新影视剧,读书,生活的最新话题,打造个人IP,做超级个体,个人品牌影响等,欢迎同频的朋友投稿围观。
来源:心海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