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9日至30日,益起映创&大浪淘金——短剧全流程制作人工作坊在龙华区大浪时尚小镇INPARK文化创意园开班,来自全国各地的影视从业者、内容创作者、制片人等会聚一堂,共同探讨短剧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3月29日至30日,益起映创&大浪淘金——短剧全流程制作人工作坊在龙华区大浪时尚小镇INPARK文化创意园开班,来自全国各地的影视从业者、内容创作者、制片人等会聚一堂,共同探讨短剧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此次课程邀请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现为头部S级卫视剧与爆款短剧内容总监的内谷进行精品课程分享。内谷曾担任多部优秀短剧的总制片人,此次,她围绕短剧市场发展和现状分析、如何深耕短剧市场、如何高效创作短剧、各地方及平台的政策支持、AI技术与短剧的技术结合运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从短剧创作的专业知识到短剧项目全面落地,帮助学员快速闯入短剧赛道,解锁爆款短剧密码。
短剧全流程制作人工作坊现场。
两天课程“干货满满” 破创作“卡脖子”难题
2024年可以说是微短剧发展高光时刻,市场空前繁荣,各种题材的微短剧登上各大平台首页。“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今年预计可达到684亿元,到了2027年,全国微短剧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大关。”对目前微短剧市场的发展,内谷与行业从业人员一样,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微短剧大热,人人皆想闯进这个新赛道,分得一杯羹。对此,内谷认为要入局短剧,首先要有预判市场的能力。她表示,除了要及时关注国家政策方向外,还要定期查看行业白皮书等行业发展报告,了解用户、市场规模、行业发展特点以及竞争格局等方面,以此来规划短剧制作内容。同时也要浏览各大平台短剧上线数量、播放量、分账票房等数据,以此来布局短剧市场。
除此之外,内谷还分享了创作者应摒弃过度沉溺于“自我表达”的惯性,学会从受众的角度去创作以及如何培养掌握短剧制作的流程、主要收益模式以及制片人沟通技巧等各种能力的“干货”内容。谈到微短剧产业面临的新方向“出海短剧”,内谷从海外市场规模、地区分布、平台竞争、内容形式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全面分析了出海短剧的发展潜力,希望更多制片人能创新打磨既有流量又有质量的短剧,助力文化“走出去”,传唱中国好故事。
在“流量为王”的当下,制作爆款短剧无疑是众多制作人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对此,内谷建议在熟练掌握短剧制作的基础上进行微创新和微迭代,“短剧制作也有既定的公式与套路,这一点与长剧以及电影都极为不同。可以尝试融入职业、年龄、萌宝等元素,增加内容多样性与创新性,避免同质化。”通过两天的授课,内谷表示龙华区很具备拍摄短剧的场域氛围,她希望有机会推动“大浪淘金”计划,即短剧版电影学院在龙华开设更多课程,培养本土化短剧制作人才,助力龙华微短剧朝精品化方向发展。
龙华区授予1980油松漫城产业园(上)和鳌湖艺术村(下)等20个场所微短剧影视拍摄基地称号。
持续完善产业生态 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作为影视作品的新兴形态,微短剧正成为一种新型的文旅资源推介方式,给旅游产业带来“滔天流量”。
深圳十分看重微短剧发展,目前全市有万余家影视及相关企业,建成一批影视产业园区和拍摄基地,基本形成剧本创作、投资、拍摄、制作、发行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致力打造华南地区微短剧产业发展高地和出海基地。而龙华区正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抢抓网络微短剧发展风口,致力于为微短剧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营商环境,促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8月,龙华区举办微短剧拍摄资源对接大会,包括油松文创园、深圳127陈设艺术产业园、1980油松漫城产业园、鳌湖艺术村等在内的20个场所被授予微短剧影视拍摄基地称号,为全市乃至全国各地的微短剧企业提供优质的拍摄场所以及更为便捷的拍摄服务。
紧随布局脚步,龙华区趁势而上,积极出台《深圳市龙华区推动现代时尚文旅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持续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打造覆盖创作、拍摄、制作、发行等全产业链条的“一条龙”式服务,推动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赋能全区数字经济发展。其中“文创产业支持”措施中第八条为“数字文化内容创作生产支持”,分别对影视动漫创作生产、影视动漫作品播映、鼓励建设微短剧产业集聚地、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等方面进行支持,旨在增强产业创新创作能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该措施的亮点之一是鼓励建设微短剧产业集聚地,对实际使用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入驻网络微短剧企业或机构20家以上、有专职人员管理运营,且园区(基地)内网络微短剧企业上年度营收总额达1亿元以上的,给予园区(基地)运营主体一次性100万元奖励。
“目前短剧非常火爆,我们通过引进课程项目,一方面希望达到培养短剧创作人才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专业知识去帮助学员快速掌握投资政策红利,直击行业发展痛点。”活动承办方负责人、深圳市时间的朋友公司创始人范红利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让学员们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在龙华这个场域匹配合适的创作需求。此前龙华就曾举办过“大浪闺蜜秀”等活动,挖掘了“银龄姐姐”群体。短剧平台的兴起,给这些“银龄”素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演平台,“后期我们也计划结合‘大浪淘金’项目,推出表演课程,充分发挥‘银龄’力量,让更多素人可以参与到短剧制作中来,借此提高个人的体验感、幸福感、价值感。”范红利说。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袁春燕 丁小梅/文 蔡维泽 陈建华/图
编辑 汪文成
来源:宝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