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实上,有些豆瓣高分的作品,因为精英感过强,只有小众圈层关注,看过的观众少之又少,在商业上的回报率也很低。相反,有些豆瓣低分的作品,虽然有些土味,却很受下沉市场欢迎,反而成为了一部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品,实现了热度和商业上的双重胜利。
文|麦兜
每一位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豆瓣高分,但并不是每一部豆瓣高分的作品都能得到最多观众的喜爱。
事实上,有些豆瓣高分的作品,因为精英感过强,只有小众圈层关注,看过的观众少之又少,在商业上的回报率也很低。相反,有些豆瓣低分的作品,虽然有些土味,却很受下沉市场欢迎,反而成为了一部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品,实现了热度和商业上的双重胜利。
这一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豆瓣评分真的足以评价一部剧的好坏吗?创作者一味追求豆瓣高分,又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豆瓣高分意味着什么?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豆瓣高分到底意味着什么?
豆瓣最重要的标签是文艺,豆瓣的核心用户群体就是审美较好的文艺青年。根据易观千帆数据,豆瓣用户里女性占比超6成,一线和新一线占比超5成,35岁以下人群占比将近80%,也就是说豆瓣用户的审美趣味更偏向于一二线城市年轻人的审美观念。这批人也正是在互联网上掌握话语权,引导潮流的高质量用户,他们的评分代表了一种精英的认可。
但豆瓣用户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观众,还有大量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中老年群体没有在豆瓣上发声,他们可能不会长篇大论地在豆瓣上抒发自己的感受,只会顺手在猫眼、淘票票上打个分。人群的割裂,导致豆瓣和猫眼的评分直接分裂成了两个世界,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而这些沉默的下沉市场观众,恰恰是被豆瓣忽略的那部分人。
在这个背景下,豆瓣高分的第一层含义,是口碑好还能破圈传播的全民向影视作品。这类作品不仅用户打的分高,看的人也特别多,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度也很高,是社会影响力和艺术价值兼具的优质作品。比如《繁花》51.3万人看过,打出了8.7的高分;《漫长的季节》114.1万人看过,打出了9.4的高分;《哪吒》142.4万人看过,打出了8.5的高分。
第二层含义,是有精英感但很难破圈传播的小众向影视作品。这类作品用户打的分虽然高,但看的人少,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度有限,是有艺术价值但社会影响力较小的文艺作品。比如《春色寄情人》11.8万人看过,打出了7.9的分数;《180天重启计划》3.2万人看过,打出了7.9的分数;《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2.6万人看过,打出了8.2的高分。
这些作品在豆瓣上看过的人普遍在10万左右,打分的人越少,越有可能出现高分,反而看过的人多的剧,因为涉及到更多元化的观众,反而会拉低整体的评分。
而这些豆瓣分高但受众较少的剧集,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这类型剧集讨论的话题比较小众,大众并不关心。比如《180天重启计划》里“边斗嘴边互助”的母女日常虽然很好看,但是女儿陪产50岁母亲生二胎这件事确实不太能让大众共情;二是这部剧集的类型比较小众,目标受众就是固定圈层的少数人,这些人往往也是审美较好的青年人,和豆瓣用户画像高度重叠。
比如《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8.2)虽然有桐华的大IP加持,但是在类型上属于大女主青春成长剧集,在书粉不买单的情况下,受众相对较少;《大王别慌张》(7.8)则更像一部喜人的团建剧,受众是喜人的粉丝;《您好!母亲大人》(8.0)是讲述一对寻常母子关系的家庭剧,双线并行讲述母子分合的半生轨迹,审美门槛较高,受众较少。
这些剧集的优势在于,它们勇于创新,擅长在生活中挖掘朴实动人的题材,借助剧情表达都市精英的进步思想,在艺术手法上也有所突破,能够精准抓住精英阶层的审美趣味。劣势则在于和大众圈层脱节,在整个市场中的影响力小,类型相对小众,即便有大流量也很难破圈传播。这样的播出结果对于制片方来说并不赚钱,甚至可能亏损了,对制作公司的长远发展不利。而且这类剧集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下更是竞争不过短剧,尽管有着豆瓣高分的殊荣,但却成为了孤芳自赏的冷门佳作。
豆瓣高分,不如老百姓爱看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豆瓣评分虽然有它的审美价值,但也有它的局限性,豆瓣评分并不足以定义一部作品的好坏。如果主创团队一心只瞄准豆瓣高分努力,想要追求在精英圈层的口碑,就会忽视下沉市场受众,导致剧集的播出效果冷清惨淡,受众寥寥。而这正是长剧市场正在面对的难题。
首当其冲的难题,就是现偶类型的衰落。现偶曾经是最受市场关注的类型之一,一部剧就能带火一个顶流,但现在不仅打不过古偶,甚至连短剧都打不过了。2月期间有三部现偶上新,三部都有大IP或大流量,但真正爆火的是一部短剧《好一个乖乖女》。
那么为什么观众不爱看“精致”的长剧,而要去看“俗气”的短剧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很多现偶长剧在一昧追求精英感,追求满足小众圈层的审美趣味,反倒是短剧不怕土不怕low,捡起了长剧不要的下沉市场,而这块市场才是巨大的份额。一名短剧从业者就曾表示,“我们做过调查,发现观众很爱看霸总题材,但现在长剧不拍霸总了,所以我们短剧就来拍霸总。”
最初将霸总发扬光大的就是现偶,但是近些年,现偶为了追求创新,开始在男主角的职业上做出各种小众设定。《春色寄情人》的男主是遗体整容师,《嘘,国王在冬眠》的男主是滑雪教练,现偶的审美趣味是提高了,但却没有满足观众对于偶像剧造梦的需求,丢掉了很多偶像剧原本的受众,把她们赶到了短剧那里。
除了这些豆瓣高分的冷门佳作,还有些剧集豆瓣评分并不突出,但是观众很多,这些在文青看来土不可言的东西,却是这类型剧集受众眼里的香饽饽。比如很多豆瓣评分不达及格线的年代剧,在收视率上却屡战屡胜,原因正在于用强类型情节抓住了自己的核心受众,但这些情节也许并不会合豆瓣年轻用户的胃口。
还有电影《末路狂花钱》,豆瓣评分只有5.3,票房却达到7.81亿元。在豆瓣用户看来这是一个“男人味”过重的无脑喜剧片,而在电影从业者看来,这部小成本电影,却在去年的冷清市场中跑出黑马票房,显然是抓住了疫情之后人们对于钱的焦虑情绪,引发了大众的共鸣,是一个以小搏大的好项目。
这些例子,似乎都在让我们对豆瓣高分去魅,尤其是在电影市场低迷、长剧市场被短剧冲击的当下,一个真正的好项目,不应该只有艺术价值,还应该有救市价值,能将流失的观众重新拉回长剧市场,能让萎靡的市场再度繁荣起来。这是当下,比拿豆瓣高分更急切的任务。
骨朵曾经听业内人士透露,“有些影视项目看定位,就能明显看出来主创是奔着豆瓣高分去的,因为豆瓣高分是能回馈给主创的,能让主创的地位更高。但真正做一个热播爆款剧是很难的,反而放弃一部分观众,只满足小众人群的需求,来拿一个豆瓣高分是很容易的。”
如果按照审美水平将观众划分成一座金字塔,塔尖上的人总是最少的,塔底的人才是最多的。一部电视剧该做的事情,是尽可能给更多的观众打造他们喜爱的作品,而不是本末倒置,一味追求豆瓣高分,反而丢失了塔底那批沉默的大多数观众。
正如那句话说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依骨朵看,这豆瓣高分,再怎么镀金,也不如老百姓真的爱看。
来源:逆袭中的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