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回时》:专宠后宫二十年,苗贵妃为什么却死于一首童谣?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3-30 23:36 3

摘要:一条白绫、一杯毒酒、一把匕首,在古代,几乎所有的政斗失败者,都不逃过三选一的结局。苗贵妃人美心善、专宠后宫,最终却落得这样的下场,不禁令人唏嘘。

在《雁回时》最新的剧情中,苗贵妃被皇帝赐死了。

一条白绫、一杯毒酒、一把匕首,在古代,几乎所有的政斗失败者,都不逃过三选一的结局。苗贵妃人美心善、专宠后宫,最终却落得这样的下场,不禁令人唏嘘。

苗贵妃之死,源于一首民谣。

为了向父亲索命、给母亲报仇,庄寒雁费尽心机、用尽手段终于获得进宫面见贵妃的良机,借着苗贵妃的帮助,从皇帝口中求得两道圣旨——一个是限庄仕洋十日内完成修典;另一个是命令傅云夕查办朝臣散发女训一事。

这两道圣旨,招招致命、直击要害,前者是要揭去庄仕洋的护身符,后者则是借机给傅云夕出入都察院、拿到庄仕洋罪证的机会。

庄寒雁的进攻,立刻遭到了父亲的反击。他联合齐王,玩起了童谣谶纬的老把戏——庄仕洋编造了一首童谣,然后趁机在京城里买热搜、造舆论。

庄仕洋的童谣很简单,只有四句:

“五娘五娘,卖了祖房,娃娃当作心头好,玉郎不见了。”

这童谣看似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实则是借着武则天登基女皇、武周代唐的典故,暗指苗贵妃要效仿武后的故事。

庄仕洋左手引导舆论泼脏水,右手则是收买钦天监,声称天象异常、其位在坤——好巧不巧的是,苗贵妃的居所正是永坤宫,这就是妥妥的司马昭之心。

一边造舆论,一边用天象,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皇帝就被庄仕洋蒙蔽,最终一怒之下、赐死贵妃。

乍一看,苗贵妃之死纯属庄仕洋诬告,皇帝老儿人老眼花,这才被人欺骗、错杀贵妃。但是,归根结底,贵妃的生杀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庄仕洋联合齐王搞的这场“倒苗行动”之所以能够大获成功,是因为他们摸准了皇帝的心思、号准了脉——后宫干政是所有君王的逆鳞。

在赐死苗贵妃的诏书里,皇帝给她定下了一大堆罪名:不懂规矩、勾结裴大福、兼并土地、侵吞国库、任用酷吏,这么多罪行,听上去个个都是抄家灭门的重罪,但是真正让苗贵妃置之死地的则是圣旨的最后几句:

“蒙蔽圣明、危言朝政,效苏女娥姁,撼国之根本。”

苏女是红颜祸水的苏妲己,娥姁则是大权独揽的吕后,这两人在古代中国,都是后宫干政的反面教材。圣旨最后落笔于此,显然是因为这才是皇帝下定决心除掉苗贵妃的原因。

人美心善、专宠后宫,皇帝与苗贵妃之间,自然有情意在。为何小孩子唱了几遍儿歌、庄仕洋来了几句挑拨,皇帝就要赐死爱妃呢?

赐死苗贵妃,皇帝也有自己的苦衷。

在上元灯宴过后,苗贵妃眼看着皇帝老迈、太子年幼,于是就想到了给自己留后路——她强行收养了太子。

太子是一国储君,自然涉及国本。苗贵妃能够掌控东宫,必然是经过了皇帝的默许。在这波操作过后,满朝文武已经感到了苗贵妃的威胁,这才有了姚之栋等五大臣印发女训、联名上疏的事情。

对于这件事情,皇帝的态度很微妙。面对舆论的压力,他不能直接弹压,但是却也没有立刻下令处死苗贵妃。即使在下令傅云夕调查坊间散布女训时,皇帝还特意留下了密令,“只需闹出些动静,不必缉拿真凶。”

对于皇帝而言,这是一件左右为难的事情,如果不闻不问、无动于衷,下一次百官们必然会得寸进尺、继续施压;但是如果严查此事、强行弹压,可能会适得其反、彻底与文官集团闹翻。

因此,装模作样的走过场式调查,正好适用于此时的情形。调查是向百官释放信号,敲打警告朝堂上的重臣们;不缉拿真凶也是向百官隔空传话,差不多就得了。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双赢的结局。

在大臣与爱妃之间,皇帝这一碗水端得平平的。

只是,在答应庄寒雁的请求后,苗贵妃向皇帝求了两道圣旨。正是这次贸然的求旨,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满朝文武集体施压、抵制后宫干政的关口,苗贵妃的做法无异于给反对派递刀子。如此一来,文官集团就找到了攻击她的口实——你看苗贵妃就是妥妥的红颜祸水嘛,不用等以后,现在就后宫干涉、妄言朝政了。

庄仕洋正是找准了这个机会,才发起最后一击。皇帝与贵妃之间,有一点爱意、但却不多。在朝臣上一次的攻讦中,皇帝已经保全了苗贵妃。只是,这一次,皇帝面临着更大的舆论压力;何况,世上所有的君王,都是生性多疑、刻薄寡恩的人。

谎言重复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百官们一次又一次的攻击,总有一天会在皇帝的心里埋下怀疑的种子,让信任生出裂痕。皇帝一纸诏书,贵妃三尺白绫。故事以这样的悲剧结束。

靠山山倒,靠树树摇。庄寒雁努力了那么久,最终却还是无用功。时也,命也。

只是,命运不负有心人。庄寒雁的人生,触底之后,必有反弹。

来源:烟花五月下苏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