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哄》中的原生家庭创伤:家庭缺失下的个体困境与救赎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3-29 15:26 3

摘要:最近,电视剧《难哄》圆满收官,其在优酷平台上的表现可以用“现象级”来形容。《难哄》不仅仅是一部聚焦都市情感与成长的剧集,更展现了创伤对个体性格、代际关系及社会伦理的深远影响。

最近,电视剧《难哄》圆满收官,其在优酷平台上的表现可以用“现象级”来形容。《难哄》不仅仅是一部聚焦都市情感与成长的剧集,更展现了创伤对个体性格、代际关系及社会伦理的深远影响。

01

个体心理塑造

家庭缺失与信任危机

原生家庭是人格形成的第一环境,而温以凡(女主)的成长则因家庭的崩塌陷入深渊。幼年丧父后,母亲赵媛冬的改嫁与抛弃,迫使她寄居在吝啬恶毒的大伯母家中,长期遭受物质与情感的双重虐待。这种家庭支持的彻底缺失,直接导致她形成敏感、压抑的性格特质。面对职场与生活中的性骚扰时,她选择隐忍而非反抗,如被同事妻子掌掴后仅以离职应对,暴露出对人际关系的极度不信任。

家庭是安全感的基石。温以凡的创伤源于家庭未能提供基本的保护与情感支持,导致她成年后无法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剧中通过频繁的骚扰事件强化其“受害者”形象,进一步凸显家庭缺失对个体自主性的吞噬。这种设定虽引发“消费苦难”争议,却也警示社会:家庭功能的失效可能将个体推入孤立无援的恶性循环。

02

代际创伤的传递与不可逆性

从赵媛冬到温以凡的轮回

原生家庭的创伤往往通过代际传递形成闭环,赵媛冬(女主妈妈)的悲剧正是这一规律的缩影。她为追求个人幸福抛弃女儿,却在再婚家庭中重蹈覆辙——遭遇丈夫出轨、继女背叛,最终沦为“被抛弃者”。当她试图以忏悔挽回温以凡时,却遭到决绝拒绝。这一情节颠覆了传统家庭剧的“和解”套路,揭示了创伤的不可逆性:施害者的自私与受害者的痛苦无法因血缘消弭。

家庭在此成为代际价值观的载体。赵媛冬的悲剧源于将自我价值依附于婚姻,既是对传统母职文化的讽刺,也反映了家庭角色错位对女性的压迫。而温以凡的冷漠回应,则是对“家庭绑架”的彻底反抗。剧中通过母女关系的断裂,批判了社会对亲情道德绑架的默认,暗示若缺乏家庭内部的自省与重构,伤害将代代延续。这种断裂虽残酷,却为个体跳出循环提供了可能。

03

救赎争议和可能

是否有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关系?

当原生家庭无法提供庇护时,个体往往转向外部寻求救赎,但剧中对这一过程的呈现充满矛盾。桑延(男主)以九年守护成为温以凡的“光”,其无微不至的关怀虽带来温暖,例如,他深夜煮面的烟火气、对抗反派车兴德的挺身而出,均强化了“男性作为拯救者”的叙事,却被批评为强化“女性需依赖男性拯救”的陈旧范式。

《难哄》以温以凡的遭遇为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对家庭功能的反思。健康的家庭本应培养个体的内在力量,而温以凡的过度依赖暴露了家庭缺失导致的情感代偿机制失衡。电视剧中,温以凡试图通过追求新闻理想、与母亲决裂等情节强调自我重建,但密集的苦难叙事仍让观众质疑其“独立”的真实性。这种争议恰恰反映了社会对救赎路径的困惑:家庭之外的关系(如爱情、友情)能否真正替代原生家庭的功能?剧中给出的答案暧昧而现实——外部救赎虽能缓解孤独,却无法根治创伤的根源。

来源:乐天心晴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