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长剧的“速度与激情”,编剧大咖怎么说?视频平台怎么选?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3-29 10:57 2

摘要:五位嘉宾——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王娟,著名编剧赵冬苓(代表作《警察荣誉》《父辈的荣耀》《无所畏惧》),著名编剧王小枪(代表作《县委大院》《黄雀》),著名编剧秦雯(代表作《繁花》《我的前半生》),著名编剧、作家袁子弹(代表作《山花烂漫时》《欢乐颂》),针对长剧的“

昨日,腾讯视频在第12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举办了“编剧如何对抗注意力速朽时代的来临?”圆桌论坛。

即便现场座位早早被占满,依然有众多业内外人士择会场一隅,站着听完了全程。

五位嘉宾——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王娟,著名编剧赵冬苓(代表作《警察荣誉》《父辈的荣耀》《无所畏惧》),著名编剧王小枪(代表作《县委大院》《黄雀》),著名编剧秦雯(代表作《繁花》《我的前半生》),著名编剧、作家袁子弹(代表作《山花烂漫时》《欢乐颂》),针对长剧的“速度与激情”,各抒己见、金句不断。

在媒体报道和学术讨论中,“注意力速朽时代”常用来比喻信息过载背景下人类注意力的短暂性。七八年前,短视频崛起;四五年前,微短剧拓土。文娱产品的短暂性趋势越发凸显,社会对“永恒”属性的信任仿佛正在瓦解。

面对这种新的时代特征、消费趋势,站定长剧集的平台会在剧本选择上有新的考量吗?擅长长剧创作的编剧,会尝试新的叙事手法来提速吗?长剧应该像微短剧一样去铆足劲地提供情绪价值吗?

这些问题,都到了一个必须认真聊、透彻聊的时候。

长剧只能被迫提速了?

长剧的“速度”危机,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个是微短剧以全新的叙事手法,构建了更直给的“快和爽”风格,并吸引到了非常庞大的观众群。

另一个是长剧观众越来越习惯于倍速观看,并经常在弃剧时给出一个与“慢”有关的理由。

从表层现象来看,长剧好像是需要提提速。然而,真正有长剧创作经验的人会明白,观众体感上的“慢”,和戏剧节奏的快慢,是两个维度的概念。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王娟表示作为平台方,腾讯视频并不会对“提速”感到纠结。平台更看重的还是剧本中故事和人物的新鲜性,在对比过往剧集时是否有特别的、极致的长板。

观众未来体感上的快与慢,在平台这里会以“有效性”来预判。比如15分钟能讲明白的事,绝对不能用20分钟。对于不同的类型,“有效性”的标准并不会固化,而是遵循着创作规律。

“悬疑剧的‘有效性’基于逻辑是否讲清楚了,古装剧的‘有效性’就会基于情感张力是否到位了。必须保证故事讲好、出新。”

回想一下,之前腾讯视频的爆款剧集《漫长的季节》《庆余年》《梦华录》《三体》《繁花》,以及当下正在热播的《棋士》,真的都非常符合这种极致长板+“有效性”原则。

一向以创作速度快、产量高著称的赵冬苓赞同《漫长的季节》以“快节奏”收获了年轻人的喜爱,不过她认为观众除了快节奏、强刺激的诉求之外,还有对深入的、沉浸的、细致的讲述之需求。

在她看来,只要长剧编剧能提供更多的、有效的戏剧冲突和细节,就无需担心短视频、微短剧的冲击。

王小枪则提出,观众“喜新厌旧”的程度远远大于“喜快厌慢”。

“如何进行局部创新,为观众提供没见过的叙事角度,比一味地追求快慢更关键。”

秦雯就分享说,她最近看到一些剧本,为了所谓的快节奏而不停地堆积事件,恨不得一集里发生十几个事件,登场十几个人物。这反而会导致观众搞不清楚角色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增加他们弃剧的可能性。

节奏快,不是事件的堆积。讲一个事件、一个人,也可以因为你功夫做得到位而节奏快起来。”

袁子弹觉得文娱产品对注意力的争夺,本质是看谁更能抵达人心的幽微处。强调体裁差别,不如去克服创作懒惰。长剧创作已经有了非常多的经验,创作者也就有了惯性、定式。

她认为长剧仍旧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事物,无论是创作还是制作,都还有很多学习和提升的空间。

显然,五位嘉宾的共识是将“提速”看作观众的一种诉求表达,而不是直接的解决方案。作为长视频平台和创作者,会通过自己的经验与才华,多维度、多途径地去提高作品的“有效性”,从而为观众提供更大的满足感。

长剧有自己的激情

2023年2月,腾讯视频在电视剧业务分享会上提出“爱燃智议”四大内容渠道,旨在通过细分用户需求,精准匹配内容创作与市场期待,提升剧集的市场竞争力和口碑。

它是根据用户观剧行为和情感诉求来划分的,“爱”对应情感释放,“燃”提供娱乐享受,“智”和“议”则分别满足认知提升与社会参与感。

这种细化方式,让长剧突显出自己独特的激情一面。2024年,这一策略初见成效。腾讯视频共有四部剧集进入豆瓣年度评分TOP10。其中“议”赛道的《山花烂漫时》以9.6的高分断崖式登顶。

该剧编剧袁子弹在讲述自己在创作中呼应观众情绪价值时表示,虽然自己很关注观众对什么感兴趣,但还是更在意自己能提供什么。因为观众的情绪是多样化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创作者想精准打中他们的情绪价值是不可能的。

“我能跟剧中的人物建立一种情感联系,这个人物才算基本成立。他/她在观众那里走一走,也能产生共鸣。这个情绪价值就给到了。编剧要通过播出后的各方评论来复盘,看观众想要的我有没有给足、给够,或者有没有给到一些他/她说不出来却感到满足的东西。”

作为平台,腾讯视频有技术力去对用户的情绪变迁进行第一时间的搜集研究。王娟发现,当下很多人都处于正反情绪交织的状态,比如焦虑和自愈经常是同时存在的,因此剧集创作的情感表达不能只看到一面就一味向下。

腾讯视频会以数据工具辅助创作,但始终坚持真正治愈人心的,是内容的深挖和匠心的呈现,而非精准计算的套路。

赵冬苓同意这个观点,她认为编剧的职责是提供人生体验,要把观众视为朋友。如果一味地精准投喂强烈的爱、强烈的恨,就失去了平等关系。

王小枪则将情绪价值的提供转换为编剧如何与观众达成共情、共鸣。他的建议是编剧无论写什么题材、类型,都应该往人物的内心走得更深一些,在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充分理解角色的所思所想。

秦雯也赞同把人物做扎实的重要性。她尤其提到在自己创作的群像戏里,会在意观众是否能从中看到他/她自己或身边人。

长剧的长度,决定了它的人物对观众而言是有陪伴感的。观众接受这个人物,才会投入这个人物,与人物同呼吸。”

长剧对人物的塑造,有着其它文娱产品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与人物共情、共鸣,实现情绪和情感的触达,是长剧永恒的魅力。

精品长剧来自于化学反应

虽然本次论坛以“编剧”作为主语,但几位编剧大咖都在不同的话题里做过类似的表述——长剧的成功是由编剧、导演、演员等所有工作人员,再加上观众的互动反馈来共同推动的。

换言之,精品长剧的背后,往往是一场场艺术才华碰撞出的化学反应。

王娟以自己多年的经验分享,编剧和导演的合作,如果完全和谐,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那可能意味着没有化学反应发生,只是机械的工作流程拼接。

腾讯视频一直在做深耕创作生态的“服务者”,希望剧组的所有创作人员,包括演员、摄影师、服化道等,都能就每一场戏的细节沟通出最优化、最合理的方案。

充分的表达能保证才华融合的最大化。我们相信,以内容为出发点的创作讨论,会激发出更多的火花。”

王小枪的新作《生命缘》脱胎于北京卫视的同名医疗纪实节目,于是他决定从“探讨生死”的角度来切入,讲述中国人面临人生终点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这就与之前国产医疗剧大多聚焦于“术”不同,走出了另一条“道”。

在分享创作经验时,秦雯将情感戏比喻为“茶杯里的风波”,如果加入职场背景里的强弱悬疑,就能形成更独特的节奏。

她的新作是计划于年内在腾讯视频播出的都市爱情剧《独身女人》,“剧中有三组人物关系,且人物性格更为锋利,也就没有拖泥带水的东西。”

编写过多部都市剧的袁子弹表示,以前都市剧注重抓社会热点和话题。如今短视频和微短剧在这方面太快了,长剧根本无法匹敌。因此她认为,都市剧的创作会迎来变革,回归到写人,充分分析好人物的地理生态和社会生态,然后用其它剧种的经验,探索都市剧的深层次内容。

听完五位嘉宾真诚的畅聊,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长剧,尤其是腾讯视频深耕的精品长剧,有自己独特的、无可取代的“速度与激情”。剧集创作者和平台的深度信任与合作,是长剧缓解创作焦虑、对抗其它文娱产品最有力的武器。

我相信,只要长剧创作者深入人物、精雕戏剧、投注情感,让内容与制作的化学反应不断翻涌,即便在注意力速朽的时代,长剧也依然会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文/满囤儿】

来源:影视独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