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剧《黄雀》网络版已经大结局了,电视版也即将收官。小米粒在采访人们的观后感时,许多观众纷纷发出了“看不懂、没看懂、不明白、胡说八道、胡编乱造、杂乱无章”的感叹,更有甚至直呼“下架”“弃剧”“封杀”等,但也有的观众觉得该剧表现手法独特、剧情跌宕起伏、故事精彩纷
电视剧《黄雀》网络版已经大结局了,电视版也即将收官。小米粒在采访人们的观后感时,许多观众纷纷发出了“看不懂、没看懂、不明白、胡说八道、胡编乱造、杂乱无章”的感叹,更有甚至直呼“下架”“弃剧”“封杀”等,但也有的观众觉得该剧表现手法独特、剧情跌宕起伏、故事精彩纷呈,不失为一部不可多得好剧。作为热心追剧的小米粒,在刚刚看这部剧时,也有些不适应,总觉得颠三倒四、精神错乱似的,越看越糊涂,但经过认真观剧和分析品味,觉得这剧还是挺有味道的。
这部剧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呢?其实也很正常。这可能跟咱们内地观众长期以来的惯性和顺向思维有关,当一部剧彻底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后,一种水土不服的晕车之感就油然而生了。该剧的导演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香港人,出生在香港、成长在香港,且毕业于香港大学,其一言一行和表达方式都与香港早已融合在了一起,所以由她执导的这部剧通篇都贯穿着香港人的行事风格和叙事习惯,反复穿插跳跃,这种风格是与大陆完全不同的,所以大陆观众在看这部剧时肯定会模棱两可、无所适从。
其实《黄雀》是一部费了剧组很大心思的一部剧,不仅有第一季,还有第二季,可能未来还可能有第三季,这种段落安排在国内是少见的,除了赵本山的《乡村爱情故事》是这种以季而延续的以外,就好像找不到太多类似的了。看该剧时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整个画面都是以电影感呈现的,年代感极强,一看就像是穿越了时空一样,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但现实却离我们并不遥远,近在眼前。
导演将该剧的叙事方式来了一个360度的翻转,大陆观众长期看的电视剧大多是按时间顺序推进的,没有太多的时空切换,但在《黄雀》中,从片头开始就与众不同,它将人们的视线从二十一世纪直接跳到上世九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并且这种切换是突如其来的,所以我们在看剧时就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了。
《黄雀》看似表现当年反扒警察英雄壮举的故事,但更多的情节却与一般的反扒斗争和小偷小摸有本质的不同,许多犯罪行为都是职业化、专业化、组织化和规模化的,这其实已经超越了“偷”和“窃”的本身了,更带有了一种黑社会的性质。(本文版权属《今日头条》小米粒故事,抄袭可耻)
剧中无论是佛爷还是广叔、无论是财神还是阿兰、无论是金银铜角还是医生黎小莲,他们身上其实都涉黑了,已经不是小偷小摸这么简单了,剧中唯一的小偷只有可怜的两个残疾人大春、小春和何小竹、董富贵等,所以在现实中,扫黄打非、扫黑除恶、打击车匪路霸、两盗一抢等也是曾经的主题,这一点丝毫不值得怀疑。
导演卢伦常运用多种手法,将悬疑与社会议题相结合,像解麻雀或黄雀一样直面当年的社会痛点,以眼角膜丢失为主线,撕开了那个年代存在的盗、抢、扒、窃、骗、洗钱、走私等社会伤疤,通过不停的闪回穿插,不仅揭露了人性的本质,也揭露了底层群众的生存困境与江湖规则的现实崩塌,看得人心惊肉跳、汗毛倒竖。在不适感和模糊感的双重压力之下,看不懂就成了许多人最直观的感受,弃剧之声就不绝于耳了。有人说该剧是在污蔑和丑化那个年代,这倒可能是这些人过于敏感和多虑了,不必在意即可!这都二十一世纪了,这点自信都没有吗?你说是吗?(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小米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