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批专门为中老年人“量身打造”的微短剧走红。从霸道总裁到豪门恩怨,这些几分钟一集的微短剧让不少中老年人越看越“上头”,甚至有人为了“追更”,一个月充值几千元。
《养儿不防老,我被迫重生》
《五十岁保姆嫁豪门》
……
最近,一批专门为中老年人“量身打造”的微短剧走红。从霸道总裁到豪门恩怨,这些几分钟一集的微短剧让不少中老年人越看越“上头”,甚至有人为了“追更”,一个月充值几千元。
法治网记者注意到,目前,这类以中老年群体为目标用户的微短剧,其中不少都存在诱导付费、“二次跳转”等问题,让原本的“适老”变成了“坑老”。
“首集0.9元”背后,是算不清的付费套路
“我以为只是花9毛钱看一集,没想到每个月都被扣20元。” 据报道,此前河南的李大爷被一部抗战短剧吸引,在看到平台页面上显示的“首集特惠0.9元”后,就点击支付了。却没有注意到,在支付页面的底部,一行浅灰色的小字标注着——“默认开通连续包月”。
由于未收到任何续费提醒,李大爷的账户被连续扣费达半年以上,累计损失超千元。
(图源:网络)
事实上,类似李大爷这种误入消费陷阱的中老年消费者,并不在少数。法治网记者注意到,在某博主评论区,有网友晒出父母在微短剧上的消费订单。
(图源:网络)
法治网记者实测发现,某微短剧平台前面几集“免费试看”按钮醒目,后面若继续观看,平台则会提示需充值“看点”等虚拟币解锁剧集,但未明示全剧所需虚拟币总数。更离谱的是“解锁全集”,实际上只给看前面50集,剩余剧情还得二次充值,整个微短剧收费规则乱得像团麻。
记者在其他短剧平台发现,付费剧集也需充值积分、钻石、金币等,且虚拟币兑换比例都不一样。记者试图截图保存充值页面时,仅有一个平台截图成功,绝大多数平台提示“当前界面涉及隐私内容,不允许截屏。”
(图源:某微短剧平台付费页面)
“我们年轻人能一眼识破这些‘自动续费’‘二次跳转’套路,但对老年人而言,却跟迷宫一样难以捉摸。”受访网友刘先生对记者说。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胡青春指出,这种充值模式是商家的文字游戏,价格不透明,利用消费者在看剧充值的过程中算不清付费的多少,具有较强的诱导性和欺骗性,其背后是重重套路,已涉嫌构成虚假宣传。
微信群诱导充值,给监管带来难度
刘先生同时向法治网记者反映,他发现父亲还加了好几个专门分享微短剧的群,这些群里会有助理发布大量“限时优惠”剧集链接,诱导中老年人开通免密支付、自动续费或者跳转支付等功能后,再迅速解散群聊。
还有网友在某平台发帖求助,“我爸微信总是莫名其妙被拉进这些(分享短剧的)群,已经删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了,还是会有,怎么办?”
(图源:网络)
对此,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在接受法治网记者采访时指出,私域流量场景(如微信群、信息群组)内的推广行为也属于商业广告,是被纳入广告法监管的。但事实上,由于私域场景的信息封闭性强,且易滋生虚假人设、诱导性营销(如群内安排大量“托儿”),导致监管部门取证难度较大。
家属能以“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病”为由
主张合同无效吗?
法治网记者通过检索发现,在类似案例中,有子女想把在后台被自动扣除的钱款讨回,可系统显示以“系成年人付款”或“已经观看消费”为由拒绝退款。
“我家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本来就有点糊涂,还被这些套路诱导消费,我如果起诉的话有用吗?”刘先生问道。
对此,胡青春律师认为,此种情形在司法实践中,以“老年人认知能力受限”为由主张合同无效,一般举证难度较高。
“除非家属能够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老年人在充值时精神状态异常,系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对合同的主要内容不具备理解能力,否则很难获得法院支持。”胡青春坦言。
如何避免微短剧异化收割“银发群体”?
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新增网民群体中,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占比20.8%。《2024老年群体网络防沉迷调查报告》显示,54.05%的老年人每天会投入1-2小时观看短剧。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老年群体频陷短剧消费“陷阱”成为3月的投诉热点之首。
相关数据显示,中老年人正成为当下微短剧市场的“高贡献高风险”群体。中老年人如何避免落入微短剧的消费陷阱?一旦发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系统自动扣款后,又该如何依法维权?
对此,胡钢表示,中老年人观看微短剧,要选择合法正规的播出平台,拒绝点击群内不明来源链接;同时尽量避免开通自动扣费和免密支付模式,保护好个人的信息和隐私。
“家属可多关爱老年人群体,经常跟他们普及必要的网络消费知识,教他们识别常见套路。”胡钢同时提醒道。
胡青春律师建议,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可参照以下三步维权路径:
第一步,及时收集固定以下关键证据。
1.微短剧平台充值页面截图(尽量截取到自动续费勾选选项等界面);
2.支付宝、微信等交易账单(含明确扣款时间、金额、收款方等信息);
3.平台相关服务协议(证明是否存在不合理条款);
4.与平台的沟通记录(保留好沟通协商记录、通话录音等,证明曾就扣款问题提出异议)。
第二步,通过多渠道投诉。
1.平台客服:可先与短剧所属平台的客服说明情况并要求退款,如在微信小程序观看的,可通过微信支付的投诉入口或小程序客服反映问题;
2.支付平台:向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平台说明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扣款,请求协助处理,支付平台一般有相应的交易纠纷处理机制;
3.12315热线平台或当地的消费者协会:注意提前准备齐全的证据材料。
第三步,启动法律程序。
如果通过投诉无法解决问题,涉及金额较小,可以考虑向法院提起小额诉讼。(具体可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微信提交起诉状,诉讼费10-50元,7日内立案)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