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苏非非》:让非遗技艺“活”起来|微剧评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3-28 07:51 3

摘要:微短剧行业内容创作的多元化与精品化趋势日益明显。澎湃短剧频道x有戏栏目推出“微剧评”专栏,携手高校专业力量,借助DeepSeek开展AI共创,探索微短剧文艺评论的新视角。本篇聚焦非遗系列微短剧《我是苏非非》。

微短剧行业内容创作的多元化与精品化趋势日益明显。澎湃短剧频道x有戏栏目推出“微剧评”专栏,携手高校专业力量,借助DeepSeek开展AI共创,探索微短剧文艺评论的新视角。本篇聚焦非遗系列微短剧《我是苏非非》。

出品 苏州非遗办、苏州广电/集数 12

《我是苏非非》以时空折叠的方式建构起非遗传承的“第二现场”,让非遗传承人卸下历史的厚重标签,化身为剧情齿轮中的鲜活角色,引领观众走进非遗文化的深处。这部由苏州非遗办与苏州广电联合打造的创新性作品,既展现了新媒体时代非遗活化的新可能,为传统技艺搭建起与大众对话之桥,也让文化转译的裂缝在古今碰撞中显影。

作品通过主人公苏非非的穿越奇遇,让一名非遗保护专业的大学生与核雕、缂丝、明式家具等各类非遗传承人实现戏剧性对话,建构起非遗传承的“在场化”范式。其创新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让非遗技艺在类型叙事中实现美学转换,更在于激活了传统技艺的阐释主体性,即非遗不再是被凝视的客体,而是通过“戏”的形式完成自我言说的主体。值得一提的是,该剧不仅满足于内容的传播与分享,还试图让非遗技艺被解码为可感知的消费符号,是文化焕新与商业融合的新尝试。

但在文化转译的平衡木上,作品仍显露出稚嫩的跫音。非遗工艺承载着千年的匠心脉络,但在微短剧的表达框架下,它往往被压缩成扁平的知识切片。如第三集《谁是卧底》将核雕嵌入明代桌游场景,虽以“找出卧底”的趣味机制吸引观众,但在游戏叙事与非遗精髓的契合上稍显不足。内容与形式的妥协,恰折射出严肃文化大众化传播的永恒难题:当深度向娱乐性低头时,文化内核是否正在悄然流失?

值得鼓励的是,作为非遗现代化传播的探路者,《我是苏非非》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大胆的实验和创新。它用年轻人的语言重写文化密码,当苏州的非遗技艺通过“苏非非”的鲜活形象穿梭于古今之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符号的时尚变身,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自我更新的生命律动。换言之,“非遗+短剧”的本土化破界尝试,成为了文化传承中独特的时代注脚。

作者:邓黎乔生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中国戏曲史论方向硕士生

指导老师:万青

技术支持:DeepSeek × 派生万物

来源:米西说剧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