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西甯《华太平家传》|华老大虽顶着主角光环,其父母也同样耀眼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3-27 20:12 2

摘要:其实,朱西甯《华太平家传》里有好多个主角,叙述的主角是“我”,是华老大的孩子,“我”一般用“我父”来代称华老大。华老大其实是小说的真正主角,但是要理解华老大这个人物的丰富与可爱,还得从他的父母这两个角色说起。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华老爹和华师娘两个性格截然

其实,朱西甯《华太平家传》里有好多个主角,叙述的主角是“我”,是华老大的孩子,“我”一般用“我父”来代称华老大。华老大其实是小说的真正主角,但是要理解华老大这个人物的丰富与可爱,还得从他的父母这两个角色说起。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华老爹和华师娘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对华老大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一、华老爹:以比较视野找到前行道路

华老爹作为本土的基督教传教士,在民间社会享有特殊的尊重。而且在中西文化交集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华老爹的特殊身份,为小说奠定了宏观的比较视野,他正直勤勉,既能够身体力行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又因为工作需要,使他有机会见识和吸收到最先进的西方文化知识。

他在教堂讲课时,不是一味生硬解释基督教教义,而是能把具体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照阐释,主要是让本土信众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原本枯燥的教义因而显得更加有趣,并且贴近现实。记得华老爹在讲亚当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时,就鼓励大伙儿思考如果两人生活在中国,年龄大约是多少岁?两人该如何谋生?从而引发了信众的热烈讨论。

凭借敏锐洞察,华老爹能够较早预见到注重务实的教会学堂是大势所趋,将取代以为科举考试服务的传统私塾。他计划让老二尽快进入教会学堂,争得一个光明未来!

这也直接影响了兄弟二人的思维方式。兄弟倆去教会做礼拜时,看见大家腋下都夹一本砖头厚的《圣经》,便联想到中国人去吊丧时,腋下会夹一沓纸钱,以祭奠死者。也会进一步对《圣经》的某些观点与我们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进行对比讨论。

后来已经成为研究《圣经》领域的重要学者的弟弟,还曾专门写信给哥哥。以较长篇幅阐释自己最新的研究发现,而这个发现正好印证了兄弟两人曾共同讨论过的关于《圣经》的某个话题!

二、不太可爱的“华师娘”

“小脚”华师娘虽然跟着传教士“华老爹”沾光,享有乡亲们的尊重。但她作为华家的“落后分子”,让这个家庭蒙上了一层惨淡的愁云,也为小说笼罩了一层淡淡忧伤。这也可以看作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完美一面的具体体现吧!

幼时淘气的华老大不爱念书,常从私塾逃学,导致她渐渐偏心于热爱读书的老二,以至于凡是华老大喜欢的她都不喜欢。

母亲不仅吝啬于给身材高大的华老大添置新棉袄;也高傲而严厉地拒绝了帮沈家大美前来说媒的李二婶子;又在洋教士面前急于捧高老二而贬低老大,导致主动来找华老大的邮局工作不翼而飞。

华老大见母亲无动于衷,只好硬着头皮上街买新棉袄穿。也不能简单说他是愚孝,砍价时的自信从容,其实说明他早已原谅了母亲。

虽无缘与苦恋已久的沈家大美结为秦晋之好,华老大也并没有为此和母亲撕破脸皮。他很快便意识到即使没有母亲插足,其它所存在的各种羁绊,也都很难让他与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两人在说明心意后,为了不陷入母子失和的新困境,选择了和平分手。

而沈家大美后来婚姻不幸,也是小说最让人“意难平”之处。

华师娘的怪异脾性也是经“我”亲自认证的,小说开篇章节,便写了作为奶奶的华师娘,对孙子辈的疼爱是有失偏颇的。她总是轮流着宠爱某一个孙儿,拿“我”来举例,当她宠我时,走哪就把我带到哪儿,甚至认定我是孙中山转世;而当她不宠我时,则到处给人宣传说我五岁了还尿床。

只是在朱先生的笔下,他无意将矛头指向华师娘,无意正面描写矛盾与冲突,也没有指向更深层的批判文化糟粕。他刻意消解了苦难和遗憾,而有意指向更为隐秘的命运之门,让我们思考世界运行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无论是华老大本人或是其它家人,都没有彻底否定或贬低华师娘,并没有上升到道德高度来批判她,而是把她的种种出格举动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进行着记录。

不完美本也属于生活的一部分。更为神奇的是,家人都默契地选择“纵容”母亲的任性,处处给予她包容与理解!

这也许就是来自家人最宽厚而无私的爱吧!得到的永远有恃无恐。

来源:依海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