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收官的《北上》便是一部以京杭大运河为脉络的年代剧,去年的开年大剧《繁花》是一部小人物在改革开放中逆袭成为商界精英的年代剧,还有2023年的《回响》是一个女警侦破凶案和突破情感困境的悬疑剧,它们都在用一个厚重的故事映射着时代命运。而目前正在筹备中的茅奖IP有
文|未盈
自从2022年《人世间》爆火之后,最近三年,各大长视频平台的片单里,涌现了不少茅奖入围、获奖作品,茅奖IP改编似乎成为了影视行业的一种新趋势。
刚刚收官的《北上》便是一部以京杭大运河为脉络的年代剧,去年的开年大剧《繁花》是一部小人物在改革开放中逆袭成为商界精英的年代剧,还有2023年的《回响》是一个女警侦破凶案和突破情感困境的悬疑剧,它们都在用一个厚重的故事映射着时代命运。而目前正在筹备中的茅奖IP有王蒙的《这边风景》、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王火的《战争和人》……
茅奖IP自身携带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学基因,让这些作品拥有着和网文IP截然不同的气质,它们给剧集市场带来了新鲜的味道,但这种新鲜也意味着挑战。尽管创作者们怀抱着野心,想要去创作一个更宏伟的作品,但在长剧市场受到短剧冲击的形势下,也许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样的茅奖IP才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年代感强的茅奖IP应该怎么改编才能和年轻观众产生链接?
选择大于改编
茅盾文学奖,作为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自1982年开始评选,每四年评选一次,目前总共举办了11届,获奖作品总共有53部。其中已经做过影视改编的有《李自成》《平凡的世界》《少年天子》《白鹿原》《长恨歌》《抉择》《暗算》《推拿》《人世间》《繁花》《回响》《北上》《一句顶一万句》……待拍、待播的IP有《主角》《千里江山图》《黄雀记》《秦腔》《尘埃落定》 《战争和人》《燕食记》《这边风景》……
在已播的茅奖作品中,有的是当年的收视爆款,有的成为了影响一代人的经典之作,还有的扑得无声无息。同样都是茅奖IP,为什么有的茅奖IP会更具有市场影响力呢?
编剧贾东岩认为:“茅奖IP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故事性较强的,一种是文学性较强的,故事性较强的茅奖IP,改编之后影视剧的市场影响力也更大。像《人世间》《少年天子》《历史的天空》《暗算》这种硬核的故事,改编时编剧可以直接按照原著脉络去改编,口碑和收视的影响力都很大。而文学性较强的茅奖IP大都不适宜改编,如果按照原著脉络去改编,可能导致影视剧影响力不足,比如2006年的《长恨歌》。所以如果要改,就要大刀阔斧地去改,就像《繁花》一样。”
贾东岩曾经改编过茅奖得主麦家的小说《风声》,同名影视剧《风声》也成为了2021年评分最高的剧集之一,并因此提名了白玉兰奖最佳改编奖。从业近二十年来,贾东岩做过小说的改编,也做过原创的爆款《猎罪图鉴》,丰富的从业经验让他对改编茅奖IP的态度更加审慎。
他认为,“在购买茅奖IP时,大家不要盲目购买,首先要看这个IP适不适合拍摄。一般来说,故事性比较强,叙事线索清晰,又有较强风格特征的茅奖IP适合改编成影视剧。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原著作者的叙事方式最好是客观的上帝视角,这会比主观的观察者视角要好改。因为观察者视角在文学中会放大命运感,但在影视改编中会显得无足轻重。”
而在这些待拍、待播的茅奖IP里,贾东岩认为有强类型感的茅奖IP会更受观众欢迎,“比如《张居正》就是历史剧类型,《主角》是年代剧类型,《战争和人》是民国剧类型,我认为《战争和人》改编的稳定系数比较高,这是一个民国家族史诗的故事,和导演张挺的契合度也很高。”
而贾东岩最期待的是《应物兄》这部作品,这本小说围绕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筹备成立和迎接儒学大师程济世“落叶归根”两件事,以“应物兄”作为核心,描绘了一幅当代社会的知识分子生活画卷。“《应物兄》是茅奖IP里比较特殊的一部作品,能改编但是很难改编,而且整个市场都会对这个IP有很大的担心。因为《应物兄》毕竟是一个纯讲知识分子生态的书,和大众市场不太接近,但我个人很喜欢这本书。”
选择合适的茅奖IP进行改编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制定合适的改编策略,那么如何改编一个茅奖IP,才能更好地被更多观众接受呢?
贾东岩认为,比较好的茅奖IP改编策略,是在原作里面提炼一个核心表达,所有的再创都是在这个核心表达的体系上去延伸,尽量不要偏离原来那个体系。同时在改编年代感较重的茅奖IP时,要加入更多与现代观众的链接。一方面可以在剧情中加入现代人关心的话题,另一方面主人公的性格要有现代性,他的行动可以遵照原著,但思维方式一定是现代观众能够理解的。
在原著故事基础比较好的情况下,编剧大都会选择尊重原著,而魔改原著的情况,通常发生于原著故事性不足,需要编剧来进行大幅度增删。这种改编方式的风险更大,纯粹取决于编剧对于故事的理解和再创作。“其实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改编,最终观众看到的是影视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它和过去那个茅奖作品已经是两个东西了,只是有亲属关系而已。”
而有些茅奖IP在“魔改”过程中,甚至已经不再是它了,很多观众会质疑为何不直接做一个原创剧本呢?这些围绕着茅奖IP改编的争议纷纷扰扰,但从来没有阻挡过创作者们的热情,尤其是近几年,不少影视从业者都认为茅奖IP会给影视市场带来新流量,成为一种区别于网文IP的新趋势。
对于这个观点,贾东岩的态度比较保守,他认为,“影视和文学不一样,影视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塔尖的人是很少的,塔底的人才是最多的。影视剧要去兼顾塔底的观众,越往塔尖走,电视的观众就会越流失。
而茅奖IP作为一种严肃文学,大众阅读量较少。尤其是现在,茅奖IP已经不能从收视层面直接带来观众了,它真正的价值是自身故事底蕴的厚重性,更多调动的是创作者的热情,而不是观众的热情。所以茅奖IP成不了太大趋势,估计也就是一年出现1部到3部。接下来还是要根据作品质量,来决定市场影响。”
茅奖IP怎么抓住年轻观众?
茅奖IP作为严肃文学,在国内的文学地位甚高,但读者数量远比不上网络文学、畅销书,在当下的年轻人中影响力也不大。骨朵对话了两位年轻的影视从业者,他们都是茅奖文学的读者,也认同茅奖IP将成为影视的新养料,但也都表达了对茅奖IP改编影视的担忧。
爱奇艺的编辑骨头表示,“长视频平台之所以会将目光转向茅奖IP,是因为网文头部IP经过十几年的开发之后,已经快要开发完了,如果平台押宝在作者的新作品上,那几大长视频平台的竞争也很激烈。所以茅奖IP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而且像悬疑、言情、仙侠这种类型小说,都有自己固定圈层的受众,但茅奖IP的优势在于,它的现实主义底色浓厚,在受众层面不用去设限,它是最有可能将所有观众都凝聚在一起的故事。”
虽然茅奖IP的想象空间很大,但现实面临的考验也很大。骨头指出,“现在影视平台有一个趋势,都在缩短剧集的集数,可能很少会再出现几十集的长剧了。而茅奖IP一般时间跨度很长,涉及到的人物群像也很多。如果将茅奖IP的故事放在一个短剧集的篇幅里,怎么高效浓缩地拎出一条强有力的故事主线,会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而且平台砍剧集集数,受到最大冲击的就是这类宏大叙事的年代剧,平台的限制将会给茅奖IP进一步增加改编难度。
而从市场的角度讲,茅奖IP的前景似乎也不容乐观。青年制片人张泽凡提出了一个犀利的问题:“现在茅奖IP还有多少读者?看惯了短剧的观众们,真的还能耐下心来去看娓娓道来的时代故事吗?”
“作为一个制片人,我更倾向于反向去思考,怎样才能抓住观众。一方面从内容改编的角度应该更加落地,比如《人世间》讲的就是一家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把原著的残酷性改得相对温暖,满足了普通观众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档期的选择也很重要,《人世间》和《繁花》都是过年前后播放的,一家人在团聚的热闹氛围里,似乎也更有时间和耐心去看这样的时代史诗。”
除了少部分年轻人以外,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茅奖IP似乎成为了一个难啃的大部头,和自己的距离很遥远。如果茅奖IP在改编时,想要赢得更多年轻观众的心,势必要主动降低门槛,让内容更加年轻化,但又不失时代的厚重性。这点分寸,很难平衡,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魔改,反而会翻车,老的、小的都讨好不了。
目前为止,《人世间》是最为成功的一个范例。百度数据显示,《人世间》受众年龄在30-39岁的人数最多,占比39.4%;其次为20-29岁的年龄段,占比24.92%;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占比也超过了30%。从数据可以看出,《人世间》获得了全年段观众的广泛认可,在保住中老年受众的同时,赢得了许多年轻人的心。
而《人世间》之所以能做到“保中争小”的核心原因,首先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为核心,击中了中国式家族的情感传统,吸引了全年龄层的观众,尤其是在周父周母去世时,引发了许多观众的强烈共鸣,它的家庭叙事展现了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的细腻与温情。
其次就是《人世间》虽然是以厚重的年代感原著为基础,但剧中人物的思维方式也有一定的现代性。
年轻观众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人物,有了更多的话题空间,比如郑娟对秉昆的主动“撩汉”,涂志强的感情纠葛和骗婚行为等等。这些具有现代性话题的情节,更能引发年轻人的讨论欲,从而吸引他们入场。
《人世间》的全民爆款式成功,是茅奖IP改编的一座高峰,也极大地拓展了茅奖IP的可能性。在它之后,出现了不少风格相似的“复制品”,但却再难登上它的高峰。这也应证了那句老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与其照抄,不如超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后来的创作者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才能在茅奖IP中挖掘现代性,让厚重的历史与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产生链接,让困在格子间里的打工人,也能理解那个年代上山下乡、命途多舛的青年们。这也许才能让深沉的茅奖IP,在当下快节奏的剧集市场中,依然能劈开一条生机勃勃的新路。
来源:剪剧为乐的萧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