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家长说:我小时候就被父母揍过,可能我比较皮实吧,我觉得没什么危害,还让我成绩更好了…
北京,海淀区。
这是一个心理咨询室,正在进行群体咨询。
就要不要打孩子这个问题,争论了起来。
有的家长说:我小时候就被父母揍过,可能我比较皮实吧,我觉得没什么危害,还让我成绩更好了…
有的家长无奈:我知道这是一种武力镇压,我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方法…
但有一个家长,似乎格外理直气壮:
我认为该揍还是得揍!我这打完,又自责,又心疼,又无奈的,五味杂陈,有时候爸爸来救场,我台子都没搭完呢,你这样孩子就会觉得,打我的人不该打!
旁边的家长坐不住了:
怎么,施暴者打完人不舒服,她还要被理解?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所有暴力者都是有道理的,杀人者他杀完人还难受呢,他还怕法律追究呢,你怎么施暴还有道理了呢?
一时间,场面躁动起来…
以上这个片段,来自《三联生活周刊》组织的一次活动。
2024年7月,《三联生活周刊》与精神科医生林红,联合举办了一期家庭工作坊,出席的是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的家庭,被纪录成纪录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学》。
由于是群体咨询,大家都会提出问题,提问都特别真实。
比如海淀区的爸妈,85%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在前15名。
那注定得多少爸妈失望…
比如对孩子,按照教育书说的,要无条件的爱。
但说实在的,我们很难不在付出的时候,产生一些期待,这种期待,很难不对孩子产生无形的压力…
而孩子方面,有人年纪轻轻,但一阵见血:父母就是打着商量的旗号,去合法化他的决策。
还有人说:我在家里,从来没有得到一个正向的反馈,爸妈用过情绪最强烈的一个词就是“还不错”。
其中,有四对家长孩子,似乎有些不同。
1. 要不要打孩子?
这对引起最大争议的母子,母亲也不是不努力。
父亲缺位,她几乎是独自照料孩子。
于是,她看各种心理书教育书,像应付客户一样认真,要有目的,有话术,有攻略,有步骤
她也关心儿子,经常问儿子学校发生了什么?
但如果不够猎奇,就会被妈妈说:你关注这些有的没的干嘛,有这力气不如好好学习。
所以儿子就沉默了,在他看来,只有同学骨折才值得说。
妈妈就奇怪,你这孩子,怎么连学校发生了什么都不和我说?
儿这才10岁的儿子,不是不懂事。
相反,他懂事得惊人。
他很敏感,一来就小声地和妈妈说,这些家长说的话,背后都有陷阱。
他知道妈妈在看心理学的书,他问,今天我来这里是做演员的吗?
他太听得懂人话,太知道该怎么做,会符合心理书上的模板,让母亲满意。
但明明,他早已长出了自己的生命力。
当大人们玩游戏想赢的时候,他慢悠悠说出一句:哎呀,重在参与嘛。
当家长说出,输了有什么可开心的,他机智反问:输了怎么就不能开心呢?
至于被打,他提出的要求,卑微得可怜。
不是不打,是妈妈打轻一点。
因为他知道,爸爸不在家,妈妈一个人养他,是很辛苦的。
自己又晚上怕黑,需要妈妈陪,浪费了妈妈的时间。
所以,打,受打,也是一种知道你辛苦的忍。
这一刻,10岁的孩子,好像变成了缺位的丈夫,来体谅母亲。
但母亲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切,所以她才会别扭地说出“我认为该揍还是得揍!但我这打完,又自责,又心疼”。
上一代人笃信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在这一代家长这里,似乎行不通了。
当巴掌举起来,我们会隐隐感到不对劲,打孩子让我们无比内耗,自伤,我们竟然对最爱的人,释放除了兽性…
正是这种道德直觉,让我们得以压抑住暴力的本能,让我们有能力不复刻,因袭的暴力。
所以打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想,它意味着一种失序。
正如《三联人物周刊》主编吴琦所说,如果今天她允许我打她,以后她有老公,老公可不可以打她?
如果以后进入职场,比她更有权力的人,提出不正当的要求,她敢不敢反抗?
如果她敢反抗高位者,那他在家里就可以反抗我。
2. 工具人要如何爱人?
一位母亲,从小就是小镇做题家。
她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我的感受不重要,我完成这个事情最重要。
爸妈也是这样托举她的,爸妈累不重要,你不用做家务,你专心学习就好了。
当小镇做题家开始当妈。
过去她接受的教育就是,我的感受不被看见,那我就要让女儿认为,她的感受很重要。
于是工作日在外地工作的她,周末就在2天里,哪怕很累也调动起自己的情绪,专心带娃,她像个妈妈一样关爱,积极,热情…
查漏补缺,题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直到有一天,娃说:妈,你怎么像电视里一样在演戏?你怎么了?
原来孩子能感知到,她的累,她的疲惫,她的强装,孩子竟然看见了父母将近三十年都看不见的自己…
那一刻,她有点想哭。
工具化已久,连爱都可以强装,但尚且未被规训的孩子,最知冷暖,最知温度,有时候孩子的爱,让大人相形见绌…
是啊,自我工具化是老中人常见操作,为了学习,为了工作,为了孩子,我们一次次割舍自己,来换得认可,来换得进步,换得成功…
有家长说,我将近30岁才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因为之前按照父母的话来说就是:给你你就吃着吧,挑啥?
他说,前30年,自己就是套子里的人。
此刻,看着这群在海淀区的父母,中国的卷王之王,能来到这里的,都是内心柔软的人,他们这么疲惫,这么倦怠,这么渴望能给出爱和得到爱,哎,这三十年,我们得到和失去了什么…
3. 卷王如何爱人?
一位父亲,看起来很随和,大度,却句句有弦外之音。
对自己孩子没有要求,不要求他排名多少。
但说的却是,我让孩子上海淀最好的学校,是希望周边的朋友有一定素质。
可是,对孩子身边的人都要有要求,对孩子能没有要求吗?
认为自己是打不倒的,想给孩子灌输,示范,传导。
认为自己来北京之后,碾压了父亲,以后儿子也会碾压自己,这很正常。
但是,家人为什么要彼此碾压?
在家庭还要大谈在工作领域自己是如何成功,如何通过拼搏获得一切…
很难不想到一个词:优绩主义。
只有战胜别人,才会快乐,只有成为人上人,才是优秀。
你成功是因为你努力,你不出色就是你不够卷,你不够阳光积极,你才会输,你活该…
但殊不知,个人的成功与时代息息相关,时代已经发生了改变,在那个时代,成绩和学历就是法宝,这一代家长就是这样卷出来的。
但现在,这种规则,已经不那么有效了…
前半辈子,活在卷而有效的时代,后半辈子,活在卷而失效的时代,无法不割裂。
一位母亲说:每天我在北京通勤,再加上上班,一天就要花掉12个小时,回到家你就会觉得,哎,我们在社会上真不容易,想让孩子活得好一点,你就会止不住在自己的心酸生活中,对孩子的成绩有所要求。
这哪里是孩子病了,更是家长病了,所有人奄奄一息。
就像孩子为了抵抗父母,花费了大量精力,无力追求真正所好。
父母也为了抵御生活,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精疲力竭。
一天,有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散步,从鸟巢到奥森南园。
她发现好多人都在唱歌,跳舞,好像都很快乐。
那一刻,她发现,不光女儿没有活力,我也好像没有活力了…
生活似乎一直在搬石头,如西西弗斯般绝望…
看这个纪录片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完全是什么原生家庭的罪过,而是一种集体的伤痛,是疲于生活,没有被好好爱过的三代人。
有家长带着迷茫和焦虑:我父亲对我从小的教育,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一路给我打到北京来的,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样的家庭是好的。
因为没有被好好爱过,所以给不出,给和拿的,全是别扭,全是纠结。
因为没有被好好爱过,我们只会假装会爱。
怎么假装?就拿最通用的社会模板套在这个孩子身上。
社会要坚强的人,那你就不能软弱,你要坚持,你要自律,你要正能量,你要珍惜时间,你要自觉,要懂得人情世故,足够圆滑,要有目标…
你用如此公开的标准,在如此隐私的领域,去修剪一个你如此心爱的人的灵与肉,能不疼吗?
她能不疼吗?你能不疼吗?
很多家长说,你这样脆弱,上社会是要被毒打的。
但很多孩子,已经过早地,被打死在家里。
家长也当得筋疲力尽,怀疑自我。
4. 时代变了 大人
行文至此,似乎有些绝望。
但在鸟巢和奥森散步的那对疲惫母女,却走向了餐厅。
事已至此,不如先吃个饭,咱娘俩没有活力,看看别人有活力,不也挺好的。
生活嘛,也不完全是搬石头,咱也可以坐在这石头上歇会,咱也不是一直要往前走,左顾右盼又何尝没看到其他的风景呢?
这是一个失序的时代,当内卷开始失效,当家长也开始对自己的卷和孩子的卷,产生怀疑…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通过抑郁,来表达自己的迷茫,失焦…
对教育紧紧抓握的背后,是一种深深的无力。
当AI时代到来,似乎什么都可以被取代,教育还有多少性价比,既定路线的成功,似乎变得模糊,消失…
一切最终指向一个终极的问题是:当一切可以被取代,我们还剩下什么?
家长与孩子的无力,互为同构,这不只是家长与孩子,更是所有人挥之不去的迷茫与无措…
当一切知识与成绩褪去,当标准不可避免发生转变,孩子本身是怎么样的人,他真正喜欢什么,真正擅长什么,他能走出怎样细分的道路,似乎变得越来越重要…
AI时代的到来,我想,这意味着到了一个无比需要重新考量人之本质的时刻…
只有越过这一切藩篱,真正看见人本身,才能松解技术焦虑,走出真正独属于自己的道路…
什么是真正的看见?
有一位父亲,从小被打到大,渐渐地,他发现自己活成了一只蜗牛,坚强,紧绷。
他就是那个到30岁才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认为自己是“套子里的人”的单身父亲。
但他发现,当他像所有家长一样忍不住向女儿咆哮的时候,女儿就会像蜗牛一样把自己套起来,难以触碰。
但是当他给女儿尊重和自由的时候,女儿就会像小蜗牛一样,小心翼翼地伸出触角,重新触碰这个世界…
他突然,仿佛看见了自己…
多年来,你以为这蜗牛是个壳儿呢?里面可全都是最柔软的肉…
我想,此刻,爱不是任何技法,爱就是一种感同身受,感你所感,痛你所痛,是发自内心的体谅,是看见,是不批判,是爱护,是用手小心翼翼地托住一颗心…
此刻,两只蜗牛,用最柔软的触角相触…
我想,父母子女一场,做到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同身受,不会差的…
当你用这样的细腻与真心的相处,你总会看见这个孩子独一无二的一面…
同时,养孩子又何尝不是一个契机。
在养孩子的同时,我们都太需要好好地把筋疲力尽,伤痕累累的自己重新养一遍,只有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来源:创意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