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改编争议:文学与影视的撞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3-27 05:48 4

摘要:《北上》原著是徐则臣的心血之作,从1900年写起,历经114年,将大运河从漕运兴衰到申遗成功的百年变迁展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一部运河的现代性转型史” ,字里行间满是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深沉韵味,像缓缓流淌的运河水,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可剧版却大刀阔斧地进行了青

最近,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北上》,在影视圈和文学圈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

图片来源于网

《北上》原著是徐则臣的心血之作,从1900年写起,历经114年,将大运河从漕运兴衰到申遗成功的百年变迁展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一部运河的现代性转型史” ,字里行间满是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深沉韵味,像缓缓流淌的运河水,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可剧版却大刀阔斧地进行了青春化改编,把清末那段情节删去,将时间线压缩在1990年代到2014年 ,重点刻画“90后北漂创业”,原本的运河史诗,变成了青春群像剧,这一改变,让不少观众五味杂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部分观众对剧版《北上》赞不绝口。剧中少年群像戏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90后”的童年回忆宝盒。课桌上的刻字、玻璃瓶装的汽水、李宇春的海报 ,还有QQ聊天页面、奥运会开幕式这些元素,让他们直呼找到了“童年高清录像”,充满了青春的气息与情怀。而家长线展现的时代浪潮下的现实问题,如京沪高速冲击船运、家庭关系的困境等,也让观众看到了城镇化进程中的真实写照,十分接地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原著粉们却难以接受这样的改编。在他们眼中,剧版丢失了原著的厚重底蕴,把原本宏大的运河史诗,简化成了“北漂疼痛文学” 。原著里推动情节的竹雕评话等非遗技艺,在剧中成了“运河边摆拍的旅游明信片”;高速公路冲击船运这一时代命题,被简化为套路化的桥段;人物设定也被批“魔改原著内核”,比如学渣男主以“读书无用论”说服老师,女主从“钢牙黑皮”瞬间变身都市丽人 ,这些都让原著粉们心痛不已,觉得剧版是“挂羊头卖狗肉”,亵渎了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尊严。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质疑,编剧赵冬苓表示影视化要降低门槛,让年轻人更有代入感;导演姚晓峰也直言按原著拍受众会很窄 。为了迎合市场,剧方加戏造CP,新增女主夏凤华与男主的感情线;堆满怀旧元素,试图唤起观众的青春记忆;强化戏剧冲突,加入一些较为激烈的情节 。但这些做法却被指责是用狗血桥段消费时代创伤,商业逻辑压倒了文化表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北上》的争议中,我们能看到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一直面临的难题:如何在尊重原著和迎合市场之间找到平衡?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叙事节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而影视创作则需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度、市场的需求和视听语言的呈现。 或许,未来的改编可以在保留原著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创新叙事方式,用更符合影视规律的手法去展现故事,同时尊重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让文学与影视相互成就,而不是彼此伤害。就像《北上》,如果能在青春化叙事中更好地融入运河文化的精髓,或许就能收获更多观众的认可与喜爱,让这场文学与影视的碰撞,绽放出更绚烂的火花。

来源:家乐说实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