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 1566》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3-27 02:31 3

摘要:最近刚开始看这部剧,有一个点想不明白,电视剧中郑何二人说大户没有那么多粮食去没受灾的县买田,那为什么不用租田地的方法以比买田更低的价格拿到田地一年的使用权来改稻为桑,先把今年的关过了,填了国库的亏空,然后再按胡宗宪分三年的方略慢慢改呢?

最近刚开始看这部剧,有一个点想不明白,电视剧中郑何二人说大户没有那么多粮食去没受灾的县买田,那为什么不用租田地的方法以比买田更低的价格拿到田地一年的使用权来改稻为桑,先把今年的关过了,填了国库的亏空,然后再按胡宗宪分三年的方略慢慢改呢?

你以为人家看上了利润,实际上人家看上的就是你的田,只有通过以8-10石谷子收购40-50石谷子的田地带来的巨大差价才能弥补亏空。

改稻为桑的理想状态是,老百姓踊跃改种桑苗,但前几年树没长好,老百姓收成不足,所以三年免税,朝廷调拨粮食便宜卖给百姓。

实际上呢,改稻为桑还没开始呢,制造局就谈出去五十万匹的单子,报上去四百五十万利润加值。这个量,使得制造局必须扩大生产规模,建立稳定的原材料供应体系,老百姓零散小作坊已经不足以满足要求,所以大户要吞并挤压小作坊。

很不幸的是,这些小作坊在剧里比淳安桑农还惨,他们没等来海瑞就被“资本主义萌芽”碾死了。

而且报给嘉靖的利润足有450万两,也就是这450万嘉靖是一定要看到的,最多分四成给下面,嘉靖拿270万两。

然而这就是扯淡,首先,因为倭寇的原因,丝绸根本卖不出去 ,你说派战船保护,战船给宫里运木料呢,还“翻了”好几艘。河里都能翻的玩意,到大海上……估计兵部每年涨的开支,都得有几百万两。

何况四百五十万利润增加就是对比倭寇封锁丝绸卖不到海外时丝绸价格的,如果真的肃清海面将丝绸卖出去了,海外贸易的利润将大大降低。

然后,实际上丝绸生意的蛀虫是很多的,按照剧中情况,大约四百万匹丝绸中,沈一石自称他拿了九十万匹艰难维持开支,反正他多的一千架织机,大量的繁华区店铺,珍贵的古琴等文玩,夜明珠照明的豪宅,一件一套房的华美衣服,留给芸娘的血经几十万两银票都是他艰难维持来的。

接着是浙江官场,分了一百多万匹,接着送到北京的两百万匹严党是肯定要分的,宫内太监们也分了很大一笔,看嘉靖的怒火应该过了四成,最后到嘉靖手上的,能有四分之一就不错了。

其实到嘉靖手上,就更不会进国库了,嘉靖的宫殿还是要修的,鉴于嘉靖是一个在北方木质房屋的纱幔中烧纸祈福的神人,这宫殿隔段时间还得重修。

不过嘉靖怎么用是嘉靖的事,分成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想要满足嘉靖,大概需要1080万两,也不知道把九个县全淹了够不够。

而通过借政策土地兼并,以每亩32-42石的差价,按剧中差不多一两银子一石的感觉,只需要买三十万亩就可以满足要求了。

当然,因为组织扩大生产收丝,抢种桑苗等原因,实际上沈一石付出的成本远不止八两,另外不谈江西的粮商借机抬价,光是从江西过来的关口,就拿去了几千亩的成本。

更别说还有嘉靖临时抽走了60-150万两的丝绸赏给李妃家。

这下沈一石除非不给芸娘准备几十万两银票和保命神物,把豪宅古玩变卖而不是一把火烧了,不然不得不花八石一亩买田了。

其实除了沈一石,郑何也可能有最后捞一把给家人的打算,然而如果不是海瑞,可能都没有人去抄郑何老家,但就是抄了郑何老家,郑何还有钱在别的官员家里,风头过了说不定郑何后人还能过得不错。海瑞知道这种潜规则,但他打算掀桌子的时候被嘉靖按下去了。

来源:梦回历史左长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