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编自徐则臣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北上》近日热播,话题讨论度超高,作为90后的我也一直在追剧,许多网友也有强烈的共鸣:“终于有部剧还原了我的高清童年”“年代剧轮到90后当主角了”等话题先后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热榜。
改编自徐则臣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北上》近日热播,话题讨论度超高,作为90后的我也一直在追剧,许多网友也有强烈的共鸣:“终于有部剧还原了我的高清童年”“年代剧轮到90后当主角了”等话题先后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热榜。
徐则臣的小说《北上》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被称为“大运河的《清明上河图》” 展开了一方独具魅力的运河世界。电视剧《北上》讲述了运河边的六个少年共同成长、相伴相知、北上打拼的故事,循着他们探寻故乡历史的精神之旅,以小人物视角、烟火味人生,多维度展现了一幅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新时代画卷,将大运河在新时代的华丽蜕变娓娓道来。
最简单的概括就是围绕运河边花街几家人的故事展开,伴随着他们的孩子成长,从高中到大学,再到各自就业,少年们一路北上,整体故事加速推进,各自的人生都有了新的变化。
“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们的先祖,面目也便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从周爷爷、陈睿等人对沉船的持续坚持的挖掘,我们能感受到运河人家对于历史、对于先祖的执着探索;从谢望和到北京选择住在通州运河边,我们也能感受到他对运河的无限深情与依恋。
“运河不只是条路,可以上下千百公里地跑;它还是个指南针,指示出世界的方向。它是你认识世界的排头兵,它代表你、代替你去到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上。它甚至就意味着你的一辈子。”运河承载的不仅仅是航运、货物往来,更多的是运河人家的情感寄托,大运河申遗与保护给予了大家更多的希望与未来。花街少年逐梦未来,运河人家,生生不息。
《北上》提供了一面镜子——既照见民族的历史肌理,也映出个体的精神困境。读者在这部作品中,看到的不仅是运河的沧桑,更是全球化时代下如何安放“故乡”与“远方”的永恒命题。剧中的人物有迷茫时刻,有失落瞬间,但是他们彼此之前的互助与帮扶,从邻居内化成亲情的故事让人感动。
两条线索如运河支流般交汇,既展现了运河作为“活着的文化遗产”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变迁,也通过后辈的追溯,将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精神共鸣。《北上》以它的恢宏与细腻,邀请每一个现代人在运河的涛声中,重新审视“我们是谁,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抛开电视剧之外,《北上》是能够带给我们思考的,尤其是北漂的热血青年,我们对于运河的情感不深,但是对于在北京的热辣滚烫的生活,在北京打拼的不易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来源:行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