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原著作者、编剧伊北:我的田家庵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2-24 22:52 2

摘要:《六姊妹》播出后,几个老乡喝酒聊天。酒意上头,一位大哥笑着说:“你们这个剧,我一看第一集,田家庵三个大字一出来,我就不高兴了。”

我的田家庵

□伊北

《六姊妹》播出后,几个老乡喝酒聊天。酒意上头,一位大哥笑着说:“你们这个剧,我一看第一集,田家庵三个大字一出来,我就不高兴了。”

我愣了一下,忙问为什么。

大哥摆摆手,说:“你光拍田家庵,没拍我们那呀!”我不敢怠慢,赶紧解释,那是剧情需要,也是尊重历史,毕竟,田家庵码头当年最热闹,最繁华。

《六姊妹》剧中画面。

大哥听了,笑着一摆头,语气一下子柔和了:“我们年轻时候,田家庵可是高不可攀的地方,去那儿工作,是很令人骄傲的。”

四下纷纷点头,七嘴八舌,都说小时候去寿县转转就觉得不错了,去田家庵?想都不敢想!有人补充:“田家庵口音洋气!”

我忍不住笑了。淮南话是北方方言,谈不上“洋气”,但我懂他们的意思。这种小区域间口音的微妙差别,只有本地人才能分辨出来,因为移民众多,田家庵方言大抵是各地方言的“混血儿”。

我把在淮南取景和拍摄时的照片拿给他们看。一个眼尖的老乡指着一张,说:“这不是造纸厂吗?”的确,一年多前,我跟着剧组勘景,坐在小车上缓缓驶入四号路的安徽造纸厂。

一瞬间,恍如隔世。

厂门上的大字还在,楼房依旧。门口,俱乐部、职工住宅仍留存。厂区主大道两侧,树木疯长,密得像片小森林。附近居民悠闲地散步,整片厂区更像个城郊公园。办公楼墙上,旧标语斑驳可见——“抓质量六亲不认,抓消耗斤两必争,抓纪律铁面无私,抓安全万无一失。”楼窗玻璃碎了几块,像缺牙的嘴,里面竟然有人在打乒乓球。

原安徽造纸厂的办公楼。

实际上,这地方能用来取景的,只有过去的俱乐部。我拍了几张照片,发给一位小学同学,她是纸厂子弟。

她问:“你怎么去了那儿?”

我简单解释了一下,又说对面的商场不见了。

她回:“早没了,东路这边的店基本上都拆了,可能只有几家小饭店还在。”

东路,这个名词,一下把人拉回从前。

小学放学后,班里分成两路纵队:一路向东,一路向西。

向西,是往田家庵电厂、电建一公司(俗称301)。向东,沿四号路经过安徽造纸厂、木材公司。到了丁字路口,继续往东,是东风化肥厂、肉厂,往南是水厂、二十三中、纸厂中学、机床厂、轴承厂。

东路有大路小路。小学门口有个小岔路,往南通向长青社。这一带是蔬菜种植基地,那时已经普遍使用大棚,算是现代化农业的代表。从小路走更有趣,能捡农民落下的西红柿,能抓蝌蚪、捉天牛、摘槐花、捞鱼。

这一片地方,功能混杂,但真繁华呀!纸厂大门口对面的商场,风格新潮。沿街楼房高耸,有点苏联式味道。书报亭生意兴旺,卖小吃的摊位一个挨一个。顶顶糕的蒸汽腾腾,炸肉串的香味飘出老远。一到放学、下班,人挤人,连自行车都推不动。

纸厂中学巷子口往里,家属区外,还有牧场,草坪上奶牛散养着。机床厂也是个独立的小世界,电影院、澡堂、医务室、幼儿园一应俱全。厂里卖的卤牛肉,比别处味道浓。我在机床厂幼儿园长大,还曾站在全厂5000名职工面前,和老师合唱《妈妈教我一支歌》。

西路也不逊色。田厂(田家庵电厂的简称)资历最老,功劳不小,是安徽电力工业的“摇篮”。301也兴旺。我记得上小学时,家在301的同学,总是最早用上固定电话,也最先能看闭路电视,放的还是国外动画片。

过了桥洞再往西,是商业腹地。亨德利的钟声,每天正午准时响起,在老田家庵上空回荡。淮滨商场、集萃商场、前进商场、五一商场一字排开,热闹非凡。淮滨大剧院、红风电影院也是人来人往。东城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兴盛一时,梧桐树高大繁茂,把整片街区点缀得整齐幽静。

打我记事起,这里曾是生活的全部。

2025年春节,伊北在《六姊妹》取景地。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情况变了。

小升初时,教育局在田区分配了名额,每所学校前十名可以去二中。二中是全市最好的学校,那年我考了第七,不得不往西走。

我的世界一下子变大了。

与此同时,我家也东迁。从田东搬到洛河。我坐上小巴,车驶过卫校,眼前的景象渐渐荒凉,彻底成了城郊。我望着窗外,心里一阵失落。

西进同样不易。老二中在化肥厂附近,位置偏僻。那时候,二中一直是“苦行者”的形象。有一种解释是:正因为远离闹市,学生们才能静下心来学习。不像三中、七中,挤在最热闹的街上,孩子们一放学就能跑去逛商场,成绩难免受影响。

我开始住校,后来的世界翻天覆地。

厂子像多米诺骨牌,一家接一家倒下。四号路随着安徽造纸厂的衰落塌了一半。巨物倒地,尘土飞扬。要知道,这可是全国四大造纸企业之一,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的项目。变革继续蔓延。轴承厂关了,机床厂大不如前,热闹渐渐褪去。田东沿淮一线,只有两家发电厂屹立着,烧着煤,发着电,保障着华东地区的电力供应。

我迅速钻进小巴。纸厂大院树多,蚊虫肆虐,大家身上都被叮了一片包。我掏出风油精,递给制片人。

原安徽造纸厂的厂区主干道。

同学打来电话,问纸厂门口的猪蹄馆还在不在。我没注意。淮南的小吃业已形成规模,锦源小吃街位于四号路,实行集中管理。

天色暗了,我们该走了。小巴缓缓驶出厂门,过了电厂路,往南开。这一片曾经的乐园渐渐被甩在身后。

到了一中天桥附近,我下了车。同学约我去吾悦广场。沿着玉兰大道,我竟然迷了路,几个路口都转向。这20年,淮南变化太大。

同学在电话里让我朝着吾悦广场的玫瑰花雕塑走。我按图索骥,总算找对了路。

太阳落下去了,西边只剩一抹残红。朝北望去,田厂红白相间的大烟囱,仍执拗地矗立。随着光线一点点收紧,终于慢慢隐进时光的海。

文字 | 伊北

来源:晓玉影视吐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