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影视工业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资本堆砌的"大制作"与观众日益挑剔的眼光不断碰撞。当某些剧集因演员表演硬伤遭遇口碑滑铁卢时,我们不禁要问:在流量至上的行业生态中,专业素养与市场号召力究竟孰轻孰重?
在影视工业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资本堆砌的"大制作"与观众日益挑剔的眼光不断碰撞。当某些剧集因演员表演硬伤遭遇口碑滑铁卢时,我们不禁要问:在流量至上的行业生态中,专业素养与市场号召力究竟孰轻孰重?
开年现象剧《六姊妹》的逆袭之路颇具戏剧性。这部年代剧开播即遭"三宗罪"质疑——演员装嫩、节奏拖沓、表演失真,却在后续剧情中凭借主演实力实现口碑翻盘。然而当辣目洋子饰演的何家喜登场,精心构筑的戏剧张力瞬间瓦解。剧组为塑造少女感精心设计的双辫齐刘海造型,意外暴露演员面部轮廓的局限:扁平化的五官在特写镜头下呈现出与角色定位相悖的刻薄感,与剧中姐妹形成视觉割裂。
真正令观众出戏的,是表演层面的断裂感。与吴倩对戏的学堂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当四姐沉浸在辅导功课的细腻表演中时,何家喜却以夸张的形体动作打破戏剧真实——缩颈眯眼的网红式表演,将叛逆少女异化为市井无赖。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争夺房产的重头戏里,演员反而精准呈现了"市侩小人"的特质,这种错位的演技"高光时刻"恰恰暴露了选角定位的偏差。
这种"一人毁全局"的现象并非孤例。《小巷人家》的选角策略本应成为行业标杆:通过四组演员接力演绎角色成长轨迹,既保证年代跨度真实感,又给予新人表现机会。前两版庄图南的塑造堪称典范——从灵气逼人的护弟兄长到沉稳内敛的学霸少年,每个成长阶段都精准捕捉人物特质。然而成年版庄图南甫一登场,范丞丞程式化的"瞪眼张嘴"表演立即撕裂了角色完整性,学霸人设崩塌为滑稽的"表情包制造机"。
深入剖析这两起典型案例,折射出影视行业的深层困境。从网红转型的辣目洋子,其表演始终困在短视频的夸张框架中,难以完成影视表演需要的内心投射;而偶像出身的范丞丞,则暴露出流量明星"演技速成班"的致命缺陷。更值得警惕的是制作方的选择逻辑——当话题热度凌驾于角色适配度之上,再精良的剧作都难逃"木桶效应"的制约。
表演艺术的吊诡之处在于,它既需要科班训练的系统支撑,更依赖演员对生活的深刻体察。在《小巷人家》的高光片段中,少年庄图南额间的汗珠与坚毅眼神,胜过任何程式化表演;而《六姊妹》里吴倩细腻的眼神流转,无声传递着角色内心的千回百转。这些动人瞬间提醒我们:真正的表演永远建立在"成为角色"而非"扮演角色"的基础之上。
当影视产业站在提质增效的十字路口,从业者亟需重建价值坐标。对演员而言,需要打破"舒适区"进行系统化训练;对制作方来说,则应建立更科学的选角评估体系。毕竟,观众从来不会为敷衍的表演买单,市场最终会证明:唯有专业主义才是对抗行业泡沫的最佳武器。
这场关于演技的全民讨论,您认为折射出影视行业哪些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察与思考。
来源: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