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这场电视剧产业盛会,人人说“长”话“短”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2-24 18:25 2

摘要:2月20-21日,被称为影视行业“开年第一会”的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在深圳举行。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卫视联盟、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芒果TV、抖音、红果短剧等全平台代表齐聚一堂,集中发布各平台年度长短剧发展策略

2月20-21日,被称为影视行业“开年第一会”的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在深圳举行。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卫视联盟、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芒果TV、抖音、红果短剧等全平台代表齐聚一堂,集中发布各平台年度长短剧发展策略及市场需求。

会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剧集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部分单剧集带来平台收入超10亿元。行业需进一步培育爆款内容,推动单剧商业价值向20亿、30亿迈进,以提升整体产业影响力。2025年将是电视剧行业的破局关键之年。

大会推出14场专业论坛,覆盖产业趋势、技术革新、海外市场拓展等行业热点议题,其中讨论最热烈的高频关键词,莫过于“微短剧”。

“微短剧怎么写才能爆?”“微短剧怎么赚钱?盈利模式全揭秘”“微短剧出海怎么玩?平台对接与本地化案例拆解”“短视频时代,长剧如何生存”等话题直击行业痛点,探索解决之道,为全行业带来反思、解惑和启发。

来自行业领军的发声

严肃性与娱乐性的平衡是关键

围绕“迎接‘剧’变,变与不变”的主题,著名导演、中广联合会电视剧导演委员会会长郑晓龙在主旨演讲中强调,尽管微短剧符合现代观众的快节奏需求,但其内容深度和创作质量依然面临挑战,许多作品缺乏深刻性,陷入套路化和同质化的困境。

他认为,微短剧的火热背后暴露了市场对低俗、极端题材的偏好,这些内容可能误导观众,尤其是未成年观众的价值观。然而,微短剧作为电视剧创作的新形式,仍具有发展潜力,但需要更加注重内容深度与艺术价值,避免过度娱乐化。

近年来,总局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明确微短剧实施分类分层审核,但仍需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从源头入手,提升审核手段。微短剧的内容审核应与传统时长的网络影视剧同一标准、同一尺度。

在谈到创作的价值观时,郑晓龙强调,优秀的文艺作品不应仅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还应传达社会主流价值观,弘扬真善美,深入刻画人性复杂性与时代风貌。

他认为,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的平衡是创作成功的关键,只有做到既能娱乐观众,又能启发思考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来自行业大咖的激辩

短视频时代,长剧如何生存?

大会最受瞩目的一场产业专题对话,聚焦“短视频时代,长剧如何生存?”著名编剧汪海林、郭靖宇、白一骢、余飞围绕剧集长短之争、内容质量、行业乱象、技术冲击等议题展开激烈讨论。

汪海林认为,长短之争是个陷阱,短并不代表先进性。他以电影市场数据反驳“短即趋势”的论调:“2024年春节档票房冠军《热辣滚烫》129分钟、《满江红》159分钟;今年春节档6部电影平均时长137分钟,比去年增加20分钟——这说明观众并未因‘长’失去耐心。”

白一骢以亲身经历揭露短剧行业乱象,“微短剧编剧被压榨成‘渣’,大都按公式套路写。长剧片名是《山花烂漫时》,短剧却都是《当山花烂漫时霸道总裁来到我身边》”。他更披露某公司“山寨热榜剧”的荒诞操作,“每天翻查短剧排行榜前三名的剧本,然后翻拍三遍,靠投流赚钱——这和诈骗有何区别?”

余飞将矛头指向行业积累的断层:“传统编剧经验未被总结成行业的‘文化遗产’和‘操作手册’,平台又急于用资本包装新概念,结果IP泡沫、数据造假等微短剧行业乱象层出不穷。”

要让人挣到有想象力的钱,让行业被资本看好”,郭靖宇支持分账模式:“我特别支持15分钟左右的中剧,报了两个项目被平台压价,但提出分账,我觉得挺好。”他以电影为例:“《哪吒之魔童脑海》能挣‘有想象力的钱’,剧集为何不能?”

汪海林呼吁创造新的盈利模式,探索新模式如区块链、去中心化等,“让长的更长,短的更短,各归其所,都能受益”。

这场产业对话虽未形成定论,却清晰勾勒出中国影视行业的三大矛盾:形式与质量的错位、商业与尊严的撕扯、技术与人文的博弈。在短视频浪潮的冲击下,长剧的坚守与短剧的探索,共同勾勒出中国电视剧行业转型升级的全性路径。

来自资深从业者的感知

“长剧向短”,传统编剧如何应对?

编剧论坛邀请了四位品质与爆款兼具的资深编剧:电视剧《辣妈正传》《我的前半生》《繁花》编剧秦雯,《县委大院》《对手》《面具》编剧王小枪,《我是刑警》《大江东去》《青年医生》编剧徐萌,《山花烂漫时》《欢乐颂》《欢迎光临》编剧袁子弹。

令人意外的是,四位资深编剧对“长剧向短”整体趋势接受良好,并颇有些跃跃欲试。

对于各大平台重点布局短篇剧集的举措,秦雯表示很高兴看到这种变化,“因为在传统40集长剧创作里,编剧必须在20集左右制造一个全方位的内容反转,才能把故事继续下去。我一直是一个不太写得长的编剧,所以浓缩故事可能对于我是更好的选择。

徐萌认为“短剧向长、长剧向短”都只是中国剧集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电视剧诞生之初就是5-8集短剧,随着创作者叙事能力增强才逐渐变长、容纳更多体量,才发展到40集长剧,“现在观众不是嫌剧太长,而是嫌内容不好看”。

袁子弹坦言,她最近正在尝试一些十几集的短篇剧集创作,踏足其中之后更能感觉到,短篇剧集需要更风格化、类型化,“比如《我的阿勒泰》就在8集内把画面风格做到了极致,其他像悬疑类、科幻类等,都适合开发成短篇剧集”。

她以美剧风格为例,表示短篇剧集更需要制、编、导、后期等各个部门的高效配合,共同完成一个精炼内容,“逼着我们每个部门都没有注水的空间”,也能反向督促剧集行业的迭代进步

王小枪认为故事只分好坏、不分高低,当下引导不劳而获、无脑逆袭的部分微短剧就属于坏故事,他希望把更多好故事引入这一新形态。

总体来看,“长短之争”的新困局同样也是剧集行业“长短共荣”的新机遇。春江水暖鸭先知,编剧作为影视行业故事创意的起点,显然已经被动或主动卷入了“长剧向短”的内容变革风暴,必须随之调整步伐。

来自短剧头部平台的分享

横竖结合还有巨大增长空间

作为短剧行业头部平台,红果平台总编辑乐力分享了目前与行业合作的三类模式:一是定制剧,红果提供剧本,承制方承制,播出后收益持续分账,超出制作费部分按比例分给投资方和编剧,长期结算;二是版权剧,红果预付保底金额获取版权,上线播出后,超出保底金额部分持续分账;三是引入剧,将成品剧放在红果播出,分为独家和非独家播放,对应不同结算单价。

乐力表示,从 2022 年小程序付费观看,到 2023 年端原生、免费模式兴起,再到如今各大 APP 上线微短剧频道,微短剧发展模式不断演变;从用户结构变化来看,红果平台女性用户占比同比提升14%,年轻用户增长40%;从内容品类来看,武侠、悬疑推理、谍战等新兴题材在过去半年内持续涌现。

2025 年横屏短剧与竖屏短剧讲故事方式的结合还有巨大增长空间,竖屏短剧制作升级值得探索。商业模式上,从付费到免费的转变已产生实质影响,品牌广告和短剧带货有巨大空间。预计2025 年全行业内容预算保持超 50% 增长,将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和人才资源。

我们有理由相信,2025年将迎来新的“剧”变。

但正如郑晓龙所说,无论“剧”如何变,都应不变地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扎根本土文化、反映时代风貌,积极探索传统艺术与先进技术的创新融合,创作出既有思想深度,又具有观众吸引力的精品力作,推动影视作品朝着精品化、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来源:光华锐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