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敦亲王遭皇上囚禁,爵位被削,贬为平民。这一变故令年羹尧惶恐不安,他急忙呈上奏章,誓表忠贞。
敦亲王遭皇上囚禁,爵位被削,贬为平民。这一变故令年羹尧惶恐不安,他急忙呈上奏章,誓表忠贞。
原本,“朝乾夕惕”乃颂扬皇上日夜勤勉之语,遗憾的是,这位糊涂官员竟误写为“夕阳朝乾”,其意骤变。
往昔,皇上或许念及旧情,对此类小错不予追究,但今非昔比,皇上发现敦亲王起兵之时,年羹尧竟暗中通信,显然二人有勾结谋反之嫌。
皇上大为震怒,连朱批也不愿留下,直接驳回奏章,并不断贬黜年羹尧的官职。
华妃得知此讯,焦急万分,欲面见皇上求情,却被拒之门外,颂芝亦无能为力,只得悻悻而归。
途中,却被皇后身边的太监江福海拦下,邀至景仁宫。皇后深谙皇上心意,料定他绝不会因华妃而宽恕年羹尧。
皇后素来忌惮华妃,此次更是心生快意,她早前曾对甄嬛预言,华妃的好日子已不长。
她身边的人或死或伤,后宫势力更迭,虽停选秀,但有功之臣的女儿或将入宫。
往昔观此情节,或以为皇后在试探甄嬛,看她是否有如华妃般的野心。
然而,甄嬛依旧谦恭有礼,皇后无懈可击,只得夸赞其贤淑,并称皇上与皇后心中自有明断。
甄嬛则从中领悟到,皇后欲除华妃,正寻求策反之徒。
于是,她迅速向曹贵人传递了行动的讯息。
次日清晨,皇后见华妃未至,心知此乃绝佳时机。
她虽知众人不喜华妃的骄横,但仍提醒大家,此刻应给予安慰。
华妃固然可怜,但亦因其跋扈已久,若能早日悔悟,或许可免遭群臣弹劾。
曹贵人本已被甄嬛点拨,此刻更听出了皇后的弦外之音,明白唯有与华妃划清界限,认罪求饶,方能保命。
于是,她先揭露华妃昔日害温宜吐奶之事,当时她为了保住女儿的抚养权,不得不忍气吞声。
接着,她又坦言曾目睹华妃指使周宁海溺毙淳贵人于荷花池中。
然而,当她提及此事时,公主却突然啼哭起来。
当华妃察觉此事,一旦她向皇上告发,公主与曹贵人恐将命丧黄泉。
曹贵人深知其中利害关系,她选择背叛华妃,实则是为了自保,绝不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
为了公主的未来,她不得不做出妥协,但内心却饱受良心的煎熬。
她身为母亲的无奈,赢得了旁人的怜悯。
华妃步入屋内,见曹贵人跪在地上,心中便已猜到七八分。
她怒不可遏,狠狠地踹了曹贵人一脚,连声骂道:“你这个贱人!”原本事态尚未到不可挽回之地步,但皇后的一句“你放肆了”,彻底激怒了华妃。
她不顾一切地反驳道:“我放肆又不是一两回了,不在乎多这一回!”
人在愤怒之时,理智往往会被冲走。
华妃将满腔怒火倾泻在曹贵人身上,她认为一向对自己忍让三分的皇后,如今却咄咄逼人,定是抓住了自己的把柄。
于是,她大骂曹贵人忘恩负义:“我如此器重你,你却背叛我!”
皇后听后,迅速抓住了话中的关键。由于曹贵人与华妃关系密切,因此她的话极具可信度。
华妃此刻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
皇后立刻吩咐剪秋去向皇上禀报,并命令慎刑司严审翊坤宫的宫人。
倘若华妃能够保持冷静,事情或许还有转机。她以往所做的恶行,早已销毁了证据。
只要证人证言站不住脚,她便无碍。况且,皇上心中仍对她有情,他们的旧情足以保她周全。
然而,事实却是,即便证据确凿足以判她死罪,皇上也只是将她贬为年答应。
若是后来她没有派人加害甄嬛,甄嬛也无机可乘。
冲动如魔鬼,一旦失控,便会将自己吞噬殆尽。
正如闲时花开的作者刘娜所言:“你的见识和选择,决定了你的生活品质。”
皇后宜修身为后宫之主,她必须保持仁慈,以维护皇家的尊严。
在任何情况下,她首先要考虑的是皇后的身份,其次才是皇上的妻子宜修。
这也正如太后在毒杀隆科多后所言:“我首先是太后,是皇帝的母亲,然后才是先帝的德妃,你的青梅竹马。你毁了我的一生,如今,便由我来结束你的一生。你死了,我儿子才能安心。”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拥有多重身份。
尤其是婚后的女人,在面临抉择时,更是如此。她需考虑的层面颇为繁复。
纵然心中万般不愿,但为了肩负的身份,她不得不做出让步。
然而,切莫让自己过于憋屈。且看宜修,面对华妃的挑衅,她屡次隐忍,只为寻得恰当的时机予以反击。
皇上若不成为她的助力,她便亲自铺设道路。
此番,她既维护了皇家的尊严,又顺利完成了任务。
诚然,众人皆厌恶她屡施毒手,但一旦有人触及她的底线,撼动皇后之位,她会不遗余力,伺机而动,为自己谋求一丝快慰。
多数女子心怀慈悲,然而,一旦涉及人身安全与康健,愿我们亦能坚韧不拔,设法守护自己。
来源: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