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的散从水端不平开始:大姐何家丽,最终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2-10 07:38 1

摘要:但在大姐何家丽的怂恿和偏袒下,这个宝贵的机会,却最终给了老五刘小玲。除了刘小玲以跳河相逼的骄纵之外,这看似简单的一幕,其实内里,有很多门道。

最近,年代大剧《六姊妹》正在热播。

梅婷饰演的大姐何家丽,自第六集出场以来,一直很受观众喜爱。

番茄君一开始也很喜欢,以一己之力扛起家庭重担,照顾弟弟妹妹和长辈的“长姐”角色。

但是,看完第12集之后,却对她有点不同看法了。

大姐何家丽,正在逐渐变成父亲那种“重男轻女”的人。

事情是这样的,父亲何常胜意外出车祸死去后,何家丽成了家里的话事人。

按当时的工作习惯,父亲早逝,在单位的工作,可以由一个子女顶替。

除了已经安顿好工作的老大老二和老三,父亲的工作,原本应该由老四何家欢去顶替。

但在大姐何家丽的怂恿和偏袒下,这个宝贵的机会,却最终给了老五刘小玲。除了刘小玲以跳河相逼的骄纵之外,这看似简单的一幕,其实内里,有很多门道。

尤其是对“大姐”这个形象的破坏,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因为大姐何家丽,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看完这段,番茄君气都不打一处来了,这就尝试分析一下,何家丽之所以变成“封建大家长”的原因,以及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所在。

首先要说的,自然是父亲何常胜之死,导致了何家整个家庭权力结构的崩塌与重构。

何常胜的突然离世,为何家撕开了一道难以愈合的裂缝。作为家庭唯一的男性支柱,他的存在曾是传统父权权威的象征,也是维系家庭表面平衡的关键。

然而,当这根支柱轰然倒塌,何家的权力真空迅速被女性成员填补,但这种填补并非通过民主协商,而是通过隐性的等级压制与情感绑架。

何常胜的去世本应促使家庭成员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但现实却相反,大姐何家丽迅速接管了“家长”角色。

母亲刘美心退居幕后,奶奶何文氏则以“传统大家长”的姿态默许了这一“权力”更迭。

这种过渡看似合理,却也暗藏危机。

虽然只是一个何家,但毕竟一大家子8口人需要管理,还都是女性。所以,当何家丽在模仿父亲的角色时,不自觉地复制了曾让她痛恨的“重男轻女”逻辑,只不过性别歧视被置换为“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

父亲去世后,顶替父亲工作的名额是稀缺资源,尤其是几个没有工作、没有着落、没有成家的小辈。

老四何家欢与老五刘小玲的争夺,本质上就是对这种家庭内部资源分配不公的集中爆发。

其实,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和长幼有序的顺序来看,何家欢的“委屈”与诉求,是完全合理的。

何家欢是家中唯一具备高考潜力的女儿。

她聪明、清醒,深知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然而,她的诉求被大姐一句“老四,你是大的,你要高风亮节”轻描淡写地否定。

何家欢的愤怒源于被剥夺选择权,她并非不愿让渡名额,而是无法接受“不公平,且被安排”的命运。

当她说出“总是大的让小的,凭什么?”时,质问的不仅是姐姐的偏袒,更是家庭对个体价值的漠视。

老五刘小玲的任性,在父亲去世后愈发明显。

她以“妹妹”身份理直气壮地索要名额,甚至用撒娇、哭闹逼迫家人妥协。

她的逻辑简单粗暴:“我是老五,你们都得让着我”,这种“弱者特权”的思维,实则是长期被纵容的结果。

母亲刘美心因她年幼时险些被送走的经历心怀愧疚,奶奶何文氏则因传统观念默认“幼子优先”,二人无形中助长了她的自私。

这个决定,其实是何常胜去世后,何家的权力三角共同决定的,那就是母亲、奶奶和大姐。

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她们的合谋与偏袒。

在名额分配的决策中,何家丽、刘美心与何文氏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权力同盟,她们的抉择看似出于“家庭利益”,实则是情感倾向与传统规训的共同作用。

对母亲刘美心来说,想将机会给老五,是愧疚感驱动的补偿心理。

刘美心对老五的偏袒源于历史心结,老五出生时,她曾因经济压力险些将其送人,这一行为成为她永久的心理负担。

如今,她试图通过满足刘小玲的需求来弥补当年的“抛弃之罪”。

然而,她未曾意识到,对老五的纵容正在伤害其他女儿的情感,当何家欢质问她时,刘美心的沉默暴露了她的无力与矛盾。

而奶奶何文氏,则是传统伦理的捍卫者。

何文氏是家庭中最具权威的长辈,她的表态往往一锤定音。

在名额争议中,她支持何家丽的决定,表面理由是“家和万事兴”,实则是维护“长姐如母”的等级秩序。

何文氏的“公平”是虚伪的。

她年轻时曾反抗过男权压迫,但如今却默认了另一种不平等。

当她哭喊“我要我的儿子回来”时,暴露的不仅是对何常胜的思念,更是对传统父权结构的依赖。

而大姐何家丽,在此刻,则已经完成了从反抗者到压迫者的异化。

何家丽曾是家庭中反抗性别歧视的先锋,她剪发明志、保护妹妹、争取参军,这些行为都彰显了她对公平的追求。

然而,当她成为决策者时,却将“公平”异化为“平均”,甚至以牺牲个体价值为代价维持表面和谐。

她的转变过程充满了讽刺。

她厌恶父亲将女儿视为“不如男孩”的存在,自己却将妹妹们视为“家庭共同体”的附属品;当她以“大局为重”为由剥夺何家欢的机会时,与父亲当年抱怨“丫头不如小子”的逻辑简直如出一辙——大姐何家丽,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一个大家长变成这样的价值观,对何家来说是悲哀的,因为一个家的散从水端不平开始。她们将“家庭团结”等同于“牺牲个人”,这也预示着,何家的家庭共同体,在逐渐与家庭成员的个体价值产生撕裂。

这种思维在资源匮乏的年代或许是生存策略,但在新时代却成为进步的桎梏。

何家丽以“家长”自居,却未意识到自己的权力缺乏合法性;她的决定并非基于理性讨论,而是依靠情感权威(如“我是大姐,听我的”)强行推行。

当她要求何家欢“让出名额”时,实际是在复制父亲曾施加于她的压迫。

何家丽口中所谓的“公平”,只是大家长权力的“遮羞布”。

她认为“老四能高考,老五不能”,但这一逻辑忽略了,何家欢的学习潜力需要资源支持,而刘小玲的任性需被矫正。

真正的公平应基于需求与能力的平衡,而非简单粗暴的“让渡”。

何家丽的选择,本质是对弱者(刘小玲)的纵容和对强者(何家欢)的剥削。

何家丽曾是观众心中坚韧、正义的大姐形象,但第12集的剧情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

当她说出“老五更需要这个名额”时,已将自己置于道德高地,却未察觉这正是她曾反抗的“重男轻女”思维的变体。

一个家庭的凝聚力,不应建立在牺牲个体价值的基础上,而应通过尊重与协商实现动态平衡。

若何家继续以“长姐权威”压制矛盾,而非建立真正的公平机制,姐妹间的裂痕只会愈演愈烈。毕竟,权力可以暂时统一声音,却无法治愈内心的伤痕。

真正的家长,应是规则的守护者;对所有家庭来说,公平,才是一个家能立住的根本。

来源:电影烂番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