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向共和》第二集延续了第一集的叙事脉络,进一步将观众带入了晚清那个风云变幻、危机四伏的时代,通过多线叙事,展现了权力、金钱、利益等多方面的复杂博弈,深刻地揭示了晚清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走向共和》第二集延续了第一集的叙事脉络,进一步将观众带入了晚清那个风云变幻、危机四伏的时代,通过多线叙事,展现了权力、金钱、利益等多方面的复杂博弈,深刻地揭示了晚清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权力的游戏:慈禧的权衡与各方势力的角力
本集一开始,朝上李鸿章陈述“日本视清国为头等敌人”,慈禧却不以为然,认为日本是蕞尔小邦不足为惧,这体现出慈禧的盲目自大,也暗示了大清在战略判断上的失误。而新掌户部的翁同龢拒不给北洋水师银子,明显是公报私仇,背后反映的是帝党与后党之间的权力斗争。翁同龢作为帝党重要人物,通过掌控户部财政权来制衡李鸿章代表的后党势力。慈禧将户部财政权放给翁同龢,显示出她对权力平衡的娴熟运用,如同嘉靖帝对严嵩和徐阶的权力平衡,她利用各方势力的相互牵制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财政困境:海防捐背后的无奈与隐患
修颐和园工程缺钱是本集的一个核心矛盾。醇亲王等着李鸿章来,想从北洋水师军费中补上修园子的七百五十万两窟窿,李鸿章无奈之下想出以“海防捐”的名义卖官鬻爵来筹钱。这一举措看似是解决财政困境的权宜之计,实则是饮鸩止渴。从表面上看,“海防捐”为颐和园项目和北洋水师都筹集到了一些资金,慈禧的目的达到了,李鸿章也算是有了交代。但从长远来看,它带来了诸多负面问题,不仅招致众官反对,引发了清流与后党的矛盾,还破坏了官场的选拔制度,导致官员素质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腐败和不稳定。
实业困境:汉阳铁厂的艰难与张之洞的困局
南方的张之洞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难题,汉阳铁厂因焦炭不足和铁水质量不行,生产出的铁材卖不出去,月月赔进大笔银子。这反映出晚清在发展近代实业过程中的艰难与困境。一方面,张之洞等官员缺乏现代科学知识,在没有充分做好前期调研和准备的情况下就盲目上马项目,比如未对铁矿石和炼钢炉的匹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好大喜功赶工程进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大清在工业基础、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匮乏,以及官僚体制对实业发展的制约。
人物群像:众生相背后的人性与无奈
剧中人物形象在本集进一步丰满。李鸿章为了北洋水师的发展和朝廷的稳定,四处奔波筹钱,在各方势力之间艰难周旋,展现出他的无奈与对局势的无力感。他深知北洋水师需要经费,但又不得不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和算计。盛宣怀在与慈禧的对话中尽显圆滑,一句“都是仰仗皇上和太后的神威”,既讨好了上级,又展现了自己的世故。张之洞则被刻画成一个有着民族主义情怀但又有些迂腐和固执的官员,他对汉阳铁厂的执着,既有为国家发展实业的初心,也有出于自身名声和地位的考虑。而慈禧则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她的决策和行为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享受,她将个人的利益和欲望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却又打着为大清国长脸的旗号,尽显其自私和虚伪。
《走向共和》第二集通过这些精彩的剧情和深刻的人物刻画,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晚清社会的全景图,让我们看到了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大清王朝在权力斗争、财政困境、实业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也预示着大清王朝走向衰落的必然命运。
来源:人性解码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