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戏院长黄昌勇:市场化竞争是微短剧实现精品化最有效的途径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2-08 09:36 1

摘要:近年来,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影视形式,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娱乐消费方式,而随着技术进步和消费需求的变迁,微短剧市场已经经历了从低门槛的创作到精品化的逐步发展。尤其是2024年,除了数量上的突飞猛进,微短剧的内容多样性和创作模式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推动

近年来,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影视形式,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娱乐消费方式,而随着技术进步和消费需求的变迁,微短剧市场已经经历了从低门槛的创作到精品化的逐步发展。尤其是2024年,除了数量上的突飞猛进,微短剧的内容多样性和创作模式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推动了观众的情绪共鸣,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行业竞争加剧,从卷制作成本到卷题材创新,不少制作公司周周有新作。微短剧就像曾经的网文、网剧,野蛮生长之中迎来了资本、头部公司、甚至大导演大卡司下场参与,也迎来了更全面的政策监管和更明确的方向引导。

2025年,微短剧还会卷向何方?这场关于“数量与质量”“流量与艺术”“监管与市场”的多重角力,或将决定微短剧究竟成为转瞬即逝的流量泡沫,还是进化为新世代的主流文化载体。

就此,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微短剧市场的现状、趋势及未来可能的发展。黄昌勇强调市场选择的重要性,或许恰是行业现状的精准注脚;当传统影视从业者带着专业化标准入场时,可能消解微短剧“野生创造力”的原始魅力;他也提醒一些地方通过补贴、设奖选评引导精品化时,也要防止为获取资金补贴和获奖打政策的“擦边球”导致的创作异化。

黄昌勇还认为,“精品”的定义不仅仅依靠制作精良,还要考虑题材和创作者的专业性。他说,微短剧的商业化特征使其区别于传统影视剧,在内容创作上应保持灵活性和开放性,以鼓励更多创作者的参与。

黄昌勇

【对话】

澎湃新闻:你有没有关注到这几年,尤其是今年,微短剧市场上的一些改变?能否通过一些关键词总结。

黄昌勇:首先微短剧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大趋势,一定程度上,抢夺了传统影视形式的观众,构成了冲击。人们的观看方式都变了,固定场所被移动取代是一个大趋势。以前是坐那不动,现在是沉浸式的,互动式的,包括舞台剧现在也在改变。当然它跟技术迭代一样,传统的机械时代到电子时代,一直到人工智能时代,它一步步朝前走,市场慢慢培育了新的消费模式。现在人们不要看那么长的东西,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越来越短,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经典式的农耕式的欣赏习惯早都没了。

《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

第二,精品化的方向。实际上,是不是精品,有很多因素决定,一是题材本身,二是从业者的原因。传统的影视剧导演,如果进入这个行业,你让他们拍一个纯粹迎合市场的作品他们也不愿意,自然而然就会朝精品上做。按照这个趋势进来,精品肯定会出现的。但是要注意,精品不等于好看,不等于赚钱,这是没法直接划等号的。

现在的市场有时要的不是所谓的“精致”。此前,我和某视频平台谈过一个项目,他们就主张做三分钟一集的竖屏,而不是十几分钟的横屏,不要认为几分钟一集的微短剧粗糙,因此就是低级的,总有作品能做到雅俗共赏。但整体上来说,我主张不要对原生态的东西过多地干预。

另外,一些地方通过设奖选评、补贴引导精品化时,本身能够结合好,拍出精品这很好,同时也要防止极少人可能打政策的“擦边球”,纯粹为宣传目的去拍成类似的广告宣传片,就为了钻空子拿钱。

澎湃新闻:微短剧的精品化会和艺术结合,带来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吗?

黄昌勇:今年一部热门微短剧,网上评价还是蛮好的,我看下来,制作还是有点粗糙。包括一些和文旅结合的短剧,我也看了一些,我认为主要是故事讲得好,拍摄还是相对粗糙。创意好、立意好,但离真正的精品还有差距。

但我确实看到一个现象,如果微短剧是几个小时连续放完全集,那么又像电影又像电视剧,很难界定。某种程度上是不是可以这样看,电视连续剧是把电影拉长,而微短剧是把一集传统的电视剧缩短,但是,即便是几分钟一集,如果是很多集(比如传统电视剧超过40-50集可能就是极限,而微短剧上百集也属正常),从某种意义上却是拉长。

《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

我们提倡微短剧要做精品化是对的,但如果不是精品,平台就不让播了,那也不合适。微短剧本身就是一片野草丛生,谁都可以拍,快手抖音上的一些段子,甚至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微短剧。现在所有人都是创作者,当下如果在质量上去做一刀切的规定,容易打趴多数创作者。回想当年,金庸的武侠小说,民国时代的张恨水,就是通俗文学,一开始都不被承认是正统文学,现在也被大家接受了。所以,我建议还是要让大家多拍,数量也比较重要,因为微短剧最大的特征就是商业化特别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精品微短剧来自文旅结合的题材,比如《三星堆:未来启示录》。我和上海博物馆一个专家讨论过,三星堆微短剧的走红跟埃及展火爆有一致的逻辑,那就是现在中国老百姓发展到愿意到博物馆、美术馆来看看的阶段。所以,历史题材和文旅题材火起来不是偶然的,本身就属于微短剧里的重要题材。但是我觉得要做好准备,不可能所有这个类型的剧都能火,会有部分剧关注度很低,毕竟大英博物馆、三星堆、埃及展都是超级大IP,全国没有那么多超级IP。

《三星堆:未来启示录》海报

另外,现在很多头部影视公司和平台都进入了微短剧赛道,有关部门也在鼓励和引导,很多影视行业的专业人士都开始进入这个队伍,相信就很快会出现精品化作品。我认为,通过市场化竞争去实现精品化是一条最快的道路。

澎湃新闻:微短剧一开始击中的是观众的情绪价值,如果只根据市场选择,这样发展下去,如何保证内容多样性和创新性?

黄昌勇: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的东西或者是短的东西,往往都是跟娱乐有关的,满足人的最基本的本能。所以从本质上说,没必要对它们的艺术性或文艺高度都抱有太大的期待。微短剧有自己的特殊受众,它有可能走向精品,就像武侠小说最后也有精品产生,看的人多了,审美自然也会提高,但是大概率它是一种大众的流行的通俗的娱乐产品,它有其特殊的主流题材,当然也有一部分关于历史的、文旅的作品也会成为爆款,但那些有一些特殊因素,比如本身就是大IP,做成电影也好看,只不过太贵了。

澎湃新闻:在未来的微短剧发展中,付费模式和免费模式是相互竞争和挤压的,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说,你更看好哪一种?

据《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免费模式正在迅速增长。

黄昌勇:从消费者的角度,肯定最好都免费,未来免费市场对付费市场一定有巨大的冲击。但实际上,目前付费的群体已经培养起来了,虽然说现在还没到最佳的时候,但是这些群体有自己的需求。我认为,付费和免费这些趋势是在博弈的过程中,就看怎么拍,怎么运营。从精品化的角度说,我想付费对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更强。

实际上,当下所谈到的免费模式也是用流量来变现,我觉得这不叫真正的免费,机构依然是有收入的,比如通过广告或是政府支持。那么这两种模式最终的目的,都是在做对受众群体的培养,以及对盈利模式的平衡。

澎湃新闻:未来科技的进步,短期内对于微短剧会有影响吗?

黄昌勇:我觉得很难。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非常火热,但有多少制作公司用了?用得少,就说明它还存在问题。《三星堆:未来启示录》是博纳拍的,有些部分AI参与了,要达到这个条件还是有一定门槛的,但新技术应用影响到影视产业的全链条是必然的趋势。

澎湃新闻: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海戏剧学院会因为微短剧的市场发展而出现改变吗?比如增设课程或是专业。会对学生就业方面来说缓解压力吗?

黄昌勇:这不用学校培养,年轻人天天都泡在网络里,很多学生自己创业搞的都是这些东西。但其实微短剧这个行业竞争也非常激烈,从就业角度说,没有那么乐观,跟电影、网剧一开始都差不多,存在大量泡沫,资本在其中搅动,没有想象中那么好,10个公司拍微短剧,可能只有一两个赚钱。

其实我们学校现在也有老师开微短剧的课,但老师们大部分都没拍过,学生可能比老师还要精通,而且不论是电影还是短视频,只是时长不同,讲故事的方式不一样,万变不离其宗,方法还是一样。我们也会找一些微短剧平台、公司和主创来做一些分享,让学生去接触。总体来说,上戏对这些新兴的变化前沿是抱着开放的姿态迎接的。

澎湃新闻:会不会担心微短剧的风行,影响对影视审美的教学?

黄昌勇:这个不太会担心。影视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不要想把学生圈在教室里,只要是一个愿意学习的人,不一定非要在课堂听课才能提高。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审美、对影视作品有辨识度,知道自己做的是精品还是纯流量作品。

澎湃新闻:微短剧市场可能会有哪些发展趋势?请用一些关键词总结。

黄昌勇:受众在增加这个趋势一定是稳定的。而在行业层面,首先,大平台、头部公司主动参与,会出现春节档的竞争,或是单独的短剧频道,市场会出现更多类型、不同水平和成本的作品。其次,政策也在起作用,无论是成立园区基地,还是补贴奖金,都会存在推动作用。第三,微短剧的发展和各行业的结合,比如可能让很多广告公司转型拍微短剧了。这些趋势,对微短剧行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也会有伤害,有些作品成为精品以后,已经脱离了微短剧的产品本质,它就成了短一点的电视连续剧。

我认为,以作品时间长短来定义微短剧,可能还有讨论的空间。从本质上说,我觉得电影、电视剧、微短剧都是视频,只是长视频和短视频的区分。在未来,微短剧的趋势是既要实现感官上的吸引力,又要在故事追求、艺术水平上提升,比拍长剧的难度更大,会“更卷”。对于制作公司来说,微短剧试错成本更低,制作周期更短,播出效果更好,因此微短剧的发展可能比电影电视剧更繁荣,市场份额也会越来越大,同时,也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