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不是由血缘定义的,而是由愿意为你留的那盏灯决定的。"——作家毕飞宇的这句话,在节后未散的烟火气中愈发清晰。
"家不是由血缘定义的,而是由愿意为你留的那盏灯决定的。"——作家毕飞宇的这句话,在节后未散的烟火气中愈发清晰。
当春运大潮裹挟着千万颗心归来复返,当年夜饭与红包交织成中国年的底色,或许需要那些能照见亲情本质的电影,来熨平现代人褶皱的情感肌理。
趁家的气味尚在,让我们跟随三部横跨时间的佳作,在光影中重识"团圆"的千面模样。
---
### **一、《过年》(1991):冰封屋檐下的暖流**
赵丽蓉饰演的老母亲掀开热气腾腾的蒸笼,氤氲水汽中那句"这钱啊,烫手",揭开了中式家庭内里的褶皱。
我喜欢导演用360度环绕长镜头拍摄的年夜饭,观众似乎成了圆桌边的第十三人:
大儿媳盯着婆婆金镯子的眼神如探照灯般灼热,二女婿藏在西服内袋的借条在推杯换盏间若隐若现,小女儿羽绒服里鼓鼓的妊娠化验单在夹菜时险些滑落。
片中有诸多有趣的细节,比如院门口插着的六串冰糖葫芦,随子女归家逐个消失,细品一下五味杂陈。
当小孙子偷舔糖壳被呵斥,李保田饰演的父亲却掰下最后一颗塞进孩子嘴里:"化了的糖稀才粘牙"。
这不就是亲情的隐喻——表面的甜蜜终会消融,唯有酸涩的内核才能品出真情滋味。
年夜饭争吵爆发时,母亲默默灌满七个热水袋塞进子女衣兜里。
这个戳心细节,在暴风雪夜的结尾形成完美闭环:众人散尽后,老两口发现所有热水袋都悄悄回到了炕头。
那些争吵时飞溅的唾沫,最终凝结成窗棂上的冰花,而暖意始终在看不见的角落流转。
团聚的年夜饭备了子女爱吃的菜,回程又带上了满满的家常唠叨……电影里的片段和现实照应,年年岁岁,总是如此。
所谓团圆,从不是矛盾的和解,而是看透彼此的残缺后,仍愿共享同一屋檐下的暖意。
### **二、《你好,李焕英》(2021):时空穿越里的母女密码**
贾玲用缝纫机踏板般的叙事节奏,在1981年的工厂织就跨越时空的脐带。
2025的春节档缺少女性叙事,不妨来回顾这部笑泪交织的故事。
网上曾经有个问题,如果没有我,妈妈会不会过得更好?
而贾玲创作的这部影片,则侧面回答了这个疑问,母女是最好的相遇。在我们不曾理解的年代,成为母亲是她最满意的人生选择。
影片中,李焕英连夜缝补的排球队员号码布,特写镜头里1981年的湘绣针法,与几年后贾玲拍完《热辣滚烫》又瘦又美的画面形成镜像。
中景镜头里母亲佝偻的背影像张拉满的弓,把女儿的人生箭矢射向自己永远看不见的远方。
旧式铝饭盒,装满怀念,毛豆促成的爆笑,是回望时留下的乐观余味。
坐在自行车后面,妈妈总是头也不回的向前,那些女儿记忆里不开心的时刻,妈妈驮着她不会让她淋湿。
这场穿越物质时代的对话,在贾玲咬下包子痛哭时达到顶点——馅料里多出的三朵香菇,是母亲延续三十年的味觉密码。
当李焕英回头那抹了然于心的微笑被揭开,我们终于懂得:所有穿越时空的相遇,都是母亲们提前赴约的久别重逢。
---
### **三、《姥姥的外孙》(2024):遗产账簿上的真情利率**
故事背景在泰国,但片中充满了亚洲通用的中式情感味道。其中的潮汕话和泰语缠绕,是导演在曼谷唐人街的骑楼间奏响当代孝道悖论。
阿安(马群耀饰)除了年轻的时间,一无所有。
堂妹通过"临终关怀"继承房产,这给了阿安“孝孙致富”的启发。
姥姥(乌萨·萨梅坎姆饰)患癌后,
久不和姥姥亲近的阿安,主动搬来姥姥家,照顾姥姥等同于等着兑现彩票。
当他深夜发布售房信息时,监视器红光映在脸上的瞬间,恰似欲望灼烧的印记。
"你想从我这得到什么?"“你走吧,我没什么能给你了”姥姥这些戳破窗户纸的台词,道尽代际关系的荒诞。
导演用监控画面般的冷峻视角记录着亲情的孤独:
大儿子每周15分钟的打卡式探望,小儿子偷走母亲卖粥钱的监控录像,以及阿安从敷衍泡茶到深夜守床的转变轨迹。
当姥姥最终将房产留给嗜赌成性却濒临绝境的小儿子时,不是糊涂而是清醒——母爱的本质,从来不是公平而是托底。
阿安床头闪烁的游戏直播界面,与姥姥病床边的生命监护仪形成残酷对照。
当然影片还是对人世间的爱保留了期待,"啃姥青年”阿安,在拒绝舅舅贿赂、用遗产为姥姥购置墓地时完成蜕变。
导演特意安排他在暴雨夜推着轮椅穿越唐人街牌坊,霓虹灯在积水中破碎成星河的镜头,恰似物质时代亲情最后的浪漫。
从《过年》里摔碎的彩电到《姥姥的外孙》中闪烁的直播界面,从《李焕英》的缝纫机到现代手机,物件更替,人不可缺了亲情。
或许正如阿安最终明白的:遗产最珍贵的部分从不是存折上的数字,而是幼年时姥姥握紧他手的温度。
愿我们都能在电影的光影褶皱里,找到那枚被岁月盘得温润的亲情铜钱——它或许不再崭新锃亮,却始终能吹响记忆里清越的回响。
来源:剧扯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