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当电视剧《六姊妹》重现饥饿、多子女家庭、重男轻女等剧情时,犹如电击一般,给50后、60后等几代人的内心极大的刺痛感,唤起这些人的共情与回忆。
如今,饥饿没有,多子女家庭罕见。
所以,当电视剧《六姊妹》重现饥饿、多子女家庭、重男轻女等剧情时,犹如电击一般,给50后、60后等几代人的内心极大的刺痛感,唤起这些人的共情与回忆。
《六姊妹》海报
能给人以刺痛感,是成功年代剧的因素之一。
尽管,《六姊妹》尚有些许不足与瑕疵,凭借能给人刺痛感这一点,就说明它还不失为一部难得的好剧。
《六姊妹》60年代场景
《六姊妹》开篇的1962年,是共和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为猖獗的困难年代,饥饿成为社会主题,成为折磨人心的最大灾祸。
50后、60后的生人都有这些不堪回首的痛苦回忆。
所以,当奚美娟饰演的老太太带着大孙女何家丽,从老家扬州到淮南的一路上,靠几块锅巴充饥时,一代人的内心就隐隐地被刺痛了,因为这是他们曾有的苦难经历啊!
《六姊妹》60年代场景
当何家丽放学回家,看到了奶奶珍藏的几块油渣,忍不住全部吞进饿扁的肚子时,一代人难忘的回忆顿时被唤醒了:在那个困难年代,正长身体的一代人,谁没有饿的发晕的时刻?谁没有“偷吃”的经历呢?
《六姊妹》60年代场景
还有凭票买肉、又因为供不应求而买不到肉的细节,都让一代人想起了那个供应极其紧张的年代。
何家丽凭借自己的执着与聪明,买到了仅剩的一条猪尾巴,成为全家人最大的欢乐、最隆重的庆典。
要把它炖成汤,分成几顿喝;要把它切成片,一点点地品尝。那场面比今天的过年还要喜庆。让人看了既高兴,又禁不住落泪......
《六姊妹》剧照
饥饿年代,又是一个生孩子最多的年代。
50后、60后的生人,谁的家庭不是兄弟姐妹一大堆。供应紧张与人口众多形成强烈的矛盾,加剧了60年代的困难。
剧名叫《六姊妹》就说明这是一个多子女家庭。开篇时,家里已经有了两个孩子,母亲又生了一个,使本来就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
母亲因为营养不足,缺乏奶水,家里少有油水不得不先尽着她。大女儿何家丽正长身体,饿得消瘦,还得早早地承担起了家务。
《六姊妹》剧照
紧接着,何家母亲又连续生下了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乃至第六个孩子,而供应依然紧张、收入依然微薄,可想日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境况了。
这种境况又是50后、60后生人都曾有的经历,自然会引起强烈的共情了。
《六姊妹》拍摄现场
既然名曰《六姊妹》,就说明剧中的何家生的都是女娃,这在重男轻女的时代里,成为被歧视的对象,也是何家父亲何常胜最大的心病。
剧中用了很多戏份,演绎了何常胜因为没有男孩子的郁闷与痛苦,以及他因此所受到的奚落与挖苦。
《六姊妹》剧照
大女儿何家丽为了给父亲争气,削发为“男”,并对父亲说道:
你就把我当成男孩子吧。谁敢欺负咱们何家,我来保护!
剧中的何家丽也确实具有男孩子的气质与胆量。在父亲几次被汤家人欺负时,都是何家丽挺身而出,让那些男爷们都胆怯。
这样的经历50后一代人都有,让人想起来,既有被社会歧视的委屈,也有姊妹们在一起的热闹与温情。
《六姊妹》剧照
传播温情是《六姊妹》能够成为好剧的另外一个因素。
它不是一味地渲染苦难,而在重在弘扬六姊妹在苦难的磨砺中的坚韧与不屈,以及家给她们带来的温暖与动力。正是这些经历,使她们在改革开放后首先觉醒和行动起来,形成时代的弄潮儿。
《六姊妹》剧照
《六姊妹》的后续剧情会主打温馨戏,它给人力量、给人温暖、给人正能量。而这些就能引起更多观众的共情与回忆......
来源:大树作笔